这是一群追赶太阳的人,阳光好、温度高的海南,成为这群人长年工作的办公室、实验田……
这是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半年团聚、半年分开,成为这群人与家人、朋友多年的生活模式……
这是一群特征明显的人,黝黑面庞,粗糙双手,迷彩工作服,成为这群人的标志性特征……
日前,随着吉林省海南科研育种基地、省农科院海南科学实验基地在海南揭牌,记者来到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吉林省科研育种基地,走近多年工作在这里的省农科院科研育种专家,了解他们在这里的工作与生活,感受他们为农业科研领域作出的默默奉献。
46年艰苦科研育种路千名专家的默默奉献
“海南的日照、光热条件是比较好的,育种过程中所需要的光热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种子需要的充足光照,在北方没法达到的,而在海南就可以实现。”省农科院水稻育种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张三元这样说。
作为育成吉林省第一个超级稻“吉粳88”的专家,张三元研究员一心扑在水稻育种工作上,每年都要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工作。30多年来,他不畏条件艰苦,痴迷水稻育种事业,以苦为乐,以服务农民为乐。目前,超级稻“吉粳88”省内推广超过3500万亩,增产稻谷3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0亿元。
回忆农业科研育种历程,老一辈科学家记忆犹新:1965年冬,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开展了农作物南繁尝试。1966年冬,在海南岛南滨农场、崖城、陵水三地,租用300亩地,进行高粱杂交种大面积繁育和玉米自交系亲本扩繁。1967年,在上述南繁工作基础上,省农业科学院决定在海南建立固定的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在农垦部推荐下,经与海南南滨农场协商,长期承租其农场基建队北侧30亩土地。从此,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南繁育种工作全面展开,并持续至今。1997年,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步伐,满足我省粮食生产对高产优质新品种需求,省农业科学院租赁海南南繁种子基地土地54亩,用于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加代与繁殖。
截至目前,省农科院南繁育种工作已持续开展46年。据统计,随着南繁育种规模不断扩大,农科院每年参加南繁育种工作的科研人员平均人数已从最初10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35人次左右,累计总人数超过千人。
“南繁育种基地作为农作物育种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平台,在加速农作物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加速了新品种选育进程,推动了吉林省粮食生产不断上新台阶。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对于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省农科院院长岳德荣这样肯定育种专家们的工作。
统计资料显示:在吉林省2003年粮食增产的技术性限制因素中,品种达40%,占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品种已更换5批。
专家演绎新时代“夸父追日”渴望过一个冰天雪地的春节
椰风暖阳、碧浪海滩,是人们对海南的印象,更是冬季北方人向往的旅游度假胜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能在海南度过,或许是许多北方人的梦想。可对长年在此工作的育种专家们来说,海南仅仅是一个育种工作的好环境。至于生活,更多的是难熬的炎热和潮湿。
“古有夸父追日的传说,今有追日育种的专家。”院里来海南的育种专家习惯这样调侃。
“海风吹、日光照,哪有不黑的道理?头几年来这边育种,半年没回家,一回去孩子都陌生地不敢认了,晒黑了不说,苍老了许多。但是一想,我们这里的女同志都不怕,这些大老爷们儿怕啥!”在玉米田间劳作的玉米所副研究员任军笑呵呵地说。一身迷彩服,一脸的黝黑,和农民别无二样。
38岁的任军,在海南育种专家里算是年轻人了。在院工作14年里,有7年来海南参加育种工作,每年都在海南待5个多月。
“这里的日照充足,适合加代种,原本的育种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我们搞科研的,可等不起,就得跟着这太阳跑!”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王鼐一边和记者说,一边大包小包地把东西拿上车。
“他们一出来就是一整天,试验田比较远,活又多,中午都得在地里对付一口。”司机师傅这样对记者说。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年近五旬的王鼐,从事高粱育种工作,每年都要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每年要在海南待近半年的时间,11月至翌年3月末。几年间,他育成高粱新品种2个、甜高粱新品种2个。
“中午11时到下午1时30分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杂交授粉最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当天确定的活干完,才能吃午饭。人手不多时,专家们啥活都干,跟普通种地农民一样。”王鼐一边整理下地必备的斗笠、雨靴,一边对记者说,这语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要知道,就是在北方的夏天,这个时间段,又有谁会不忌惮毒辣如火的太阳,何况这是海南啊!”记者心里想。
冬日的海南,正是科研育种工作最紧张的时期。像众多科研育种专家一样,王鼐心里装满的是育种成功期盼,几乎没感受过常人眼中这个温暖惬意的旅游胜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力发展种子种苗。这几年,新一代育种人的不断加入,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人加入杂交育种队伍后,我们感觉育种工作信心更足了。近几年,财政投入不少资金,用于改善科研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不仅住上了套间,水电齐全,还配有网络与电视。”王鼐说道。
“刚来海南那两年,大年三十在地里授粉,一听到鞭炮声禁不住想掉眼泪。如今,连续7年在海南过春节了,最怀念家乡冰天雪地的年味儿。”黝黑的东北汉子任军,说起这些,忍不住眼圈发红。
发挥新基地新平台功能揭开农业科研育种新篇章
据统计,农科院通过在海南进行科研育种加代繁育,不断推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为吉林省近40年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吉林省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积极提升研发能力,农作物育种水平取得了较大幅度提高,培育出一大批增产效果好、农艺性状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优良品种,为全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南科研育种基地的落成,标志着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尤其是农作物育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据了解,依托于省农科院建设的科研育种基地是目前国内在海南省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农业科研育种基地,总面积1018亩,其中,108亩为职工工作和生活核心区,由住宿区、工作区、百果园、蔬菜园组成,910亩为科研实验区,项目总投资达5000余万元。基地建设目标就是建设成为集科研、南繁、管理、生活服务于一体,高标准、开放式、可持续面向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种子企业提供服务的科研育种基地。
乐东南繁基地不仅为全省种业科技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而且大大提高了吉林省农作物南繁育种规模,改善了南繁育种科研设施条件,从而为吉林省农作物育种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基地的落成有利于整合吉林省现有育种力量和科技资源,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子企业的技术合作,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善吉林省南繁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调动南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王柏涛 记者 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