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张掖:25亿元制种业收入是如何“管”出来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3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吴晓燕 鲁明  浏览次数:113
 

    甘肃省张掖市继去年玉米制种创造24亿元产值之后,今年又创“佳绩”:全市102万亩玉米制种产量达到4.6亿公斤,单产比去年增加5%至10%。产值将突破25亿元。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在打造出“张掖玉米种子”这个全国唯一获得地理商标证书的种子产品后,是如何推动玉米制种产业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劲产业?25亿元产值的背后,究竟凝结着怎样的努力?近日,记者在张掖找到了答案。

    严格的企业准入夯实制种基础

    “非育繁推一体化的不准进入,没有与当地群众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不准进入,没有良好信誉的不准进入,不支持地方公益的也不准进入。”临泽县是张掖着力建设的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核心区。谈及对当地的制种企业考核管理,临泽县农委主任、县种子管理局局长李长秀,一口气说了对种子企业的“四个不准”。他说,目前临泽共有13家玉米制种企业,每一个企业,到年底县里都要统一考核,进行星级评审,群众评价也被纳入其中。依据考核成绩的排名,县里将优先为名次靠前的企业落实来年的制种基地,相反,对居于末位,可能将不再为其落实基地。

    “如此严格的准入,势必整体提升张掖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临泽一样,张掖市对种子企业采取扶优扶强、淘汰弱小的办法,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种子生产基地信誉等级评估结果刚性应运,优先保证AAA级企业的生产面积,积极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造条件,确保其有稳定的生产基地,逐步淘汰A级企业。此外,张掖市也明确表示,从2012年起,不再为代繁代制企业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限制发展代繁代制企业,对于经济实力弱、信誉度差或种子质量抽检中连续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换证时市县区不予审核,逐步淘汰出局。

    据了解,目前张掖市玉米种子企业共有70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7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20家。

    创新的运行让农民与企业共赢

    企业竞争力提升对产业的发展至为重要,而制种基地的落实则关乎这些企业每一年的“收成”。“企业愿不愿意到这个村去发展基地,同时,这个村子有没有和该企业合作的意愿,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李长秀告诉记者,玉米制种产前,在基地的落实上,他们创新了办法:双向选择。一方面争取让老百姓乐意接受企业,另一方面让企业愿意在当地长期扎根发展,让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张掖市农牧局副局长程光华告诉记者,张掖市还创新了基地运行模式。他们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打破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布局,划定核心保护区和辐射带动区,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基础条件优越、基层组织有力、农民素质较高的村组建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农户土地,与经济实力强、科技实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三强”种子企业合作,建立由企业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相对集中、稳定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优势繁育基地,逐步实现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企业+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满足了龙头企业对土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需要。

    优秀的农民造就优质的种子

    当土地流转成为制种基地后,农民转身成为了制种基地的产业职工。多年来,在张掖,越来越多的农民的身份在发生这样的转换。统计显示,今年,张掖从事玉米制种的农户达11.5万户。“张掖的农民,只要你对他搞过技术培训,一讲完,就会掌握所传授的技术。从定苗、间苗、施肥、灌溉、去雄到采摘和晾晒,他都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去做。”多年的玉米种子生产中,张掖严格按照《张掖市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张掖玉米种子地方质量标准》,加强对农民和企业从业人员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推行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也使得农民在实践中熟练的掌握了杂交玉米制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子生产经验。

    多年来,张掖玉米种子生产的专业化队伍不断扩大,制种企业也在发展中培养了一批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目前,张掖玉米种子企业职工总数达到3500人以上,80%以上的人员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全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0%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种子产业服务,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标准化技术的严格执行,造就了张掖玉米制种的高质量。程光华告诉记者,张掖在玉米制种质量方面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质量标准,而当地企业则制定了比张掖地方标准还要高的质量标准。当前,张掖玉米制种共有300多个品种,其芽率高达95%以上,纯度超过96%。

    严格的产后管理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每年9月中旬后的一个月时间,是张掖玉米采摘、制种收获的时期。“采摘果穗不落地,摘下来直接上车走,进入烘干生产线。”现在,在张掖,这是很多服务于制种基地的管理者和农民所熟知的生产程序,也是张掖玉米制种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表征。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张掖市针对基地规模大、群众晾晒困难的实际,引导企业加大种子加工能力的建设力度。今年,当地16家制种企业新建了25条种子加工线,包括玉米果穗烘干线、籽粒烘干线和加工包装线,全市果穗烘干线累计达56条,籽粒烘干线累计达60条,加工包装线累计23条,烘干能力达到60万亩以上,有效地规避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采摘期间,以前发现有农民私自留种或倒卖种子的现象,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种子市场秩序,而且也会损害制种企业和种子购买企业或个人的权益。”对此,近年来,张掖加大了生产经营秩序整治力度。据介绍,今年,经农业部与甘肃省协商,农业部种子局、甘肃省农牧厅、张掖市政府联合成立了“国家级种子基地(张掖)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张掖市政府也对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建设管理暨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严格落实玉米种子发运“两证”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种子和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县、乡两级政府联动监管机制,以及政府主导、农业牵头、多部门联合的种子联合执法长效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而玉米制种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