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种业点评:并购"来袭" 退避三舍不如勇立潮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6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2012年第1期 总第2期)  浏览次数:637
 

    并购实现双赢的例子在种业界有很多,在行业整合的大趋势下,中小企业需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并购、以审慎姿态权衡并购,以“有备而来”的状态迎接并购,才是真正对自己的商业利益负责,对辛苦经营的企业前程负责。4月,神农大丰增资8634万元控股重庆中一种业;5月,隆平高科拟扩大收购下属两大子公司股权,虽因“条件尚未成熟”而暂时中止,但隆平高科表示收购计划仍将势在必行;6月,农化企业新安化工控股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涉足种业。

    伴随上市公司横向与纵向收购风波的讨论,种业并购大潮再次成为业界最热话题。目前中国种业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0余家,我国种业十强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更是不到1%。在国家大力调控的背景下,可以预见,大企业并购,小企业联合都将是未来数年行业的主题。

    问题是,并购大潮来袭,中小种企如何自处?

    最危险是无动于衷。部分中小型种子企业到现在还有着事不关己的淡定,让人不得不为其捏上一把汗。要知道,并购大潮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种业竞争格局的改天换地,身处其中,试问谁又能够独善其身?并购是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一个成熟的行业都经历过这一进程,当前多、散、小、乱的种业又如何能够绕过。

    最安全是退避三舍。降低企业资质定位,由生产、经营一体化转型为区域性代理经销是下一轮换证时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的守式。诚如田忌赛马的故事,中马对劣马总还是有胜算,主动降到低一级别的领域竞争总不至于吃亏。如果受资金所限,品种研发和生产上无法抗衡航母级的企业,转而占据经销渠道不失为一种选择。目前已经有企业表示,若新证办不下来只能放弃生产转为代理。可是,真的甘心吗?

    并购大潮涌来,不如到中流击水,勇立潮头。

    2007年,隆平高科全资收购当时负债累累的湖南亚华,让原股东得以全身而退,并且在几年之内将亚华打造成品牌响,品种强,赚钱多的“三好企业”,可谓种业并购的成功典范。2010年,中种集团连续入股洞庭高科、川种种业、广东金稻,为上述企业注入强大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其完成体制改革打开了通道。更多是像荃银高科2011年控股皖农种业的模式:由大公司出资扩增总股本并控股,老股东保留股权权益并参与经营。通过这次收购,晥农种业由500万元扩增至3000万元,直接跃上一个新台阶。荃银高科实现了在小麦种子领域的布局,晥农种业则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可谓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并购实现双赢的例子在种业界已经有很多,将来还会有更多。上市公司和大型央企有拓展市场、增加多元业务的需求,通过收购现有公司无疑最快最省心。中小企业有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愿望,出让部分股权是来钱最快的方式。只要条件合适,时机正确,并购对双方来说都是机会。在行业整合的大趋势下,中小企业需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并购、以审慎姿态权衡并购,以“有备而来”的状态迎接并购,才是真正对自己的商业利益负责,对辛苦经营的企业前程负责。

    当然,由种企并购引发的问题也相生相伴。某中型种企老总直言,对并购是“又想又怕”。种子行业多家族企业,基于亲缘关系建立的管理模式往往很难适应被并购到大公司后的“新生活”。有了外人进来,一切都要“规规矩矩”,让随意惯了的种业老板很难适应。另一方面,控股公司对原有经营模式的过度干预也很容易让原管理者束缚手脚,进而导致效率
低下。一位“被并购”的老板郁郁不得志:“什么都要总公司说了算,所以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以上这些情形的本质在于“并购是否合适”以及“成功并购后如何管理原企业资源”问题,不能作为“并购好不好”的论据。更何况,中小种子企业想寻求被并购也并不一定就有人接盘。从已有的并购案例来看,拥有细分领域的优势品种是最受青睐的特质,多年积累形成的营销渠道也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中小种子企业要在并购浪潮中勇立潮头,不妨从现在开始准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