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间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
东北地区是中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作为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年产量占到全国30%以上。
数据显示,最近50年间,东北地区平均每10年温度上升0.38℃。
吉林省气象台农业气象专家马树庆说:“热量资源的增加,使得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明显北扩,其中晚熟玉米种植北界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辽宁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龙江西南部。”
“热量资源是影响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研究员钱栓说,“气温升高,使玉米和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期延长、种植范围扩大。”
数据显示,近50年来,东北地区玉米、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例成倍上升。其中,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7353万亩和5800万吨,较1970年分别增加1.4倍和5.6倍。
“作物种植区域北扩为东北粮食增产提供了帮助,但也使其遭遇早霜冻和干旱缺水的风险加大。”吉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曹铁华说,虽然近50年来东北地区初霜冻呈日期总体呈偏晚趋势,但近年来,9月上旬东北地区中北部早霜冻天气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曹铁华说,东北春玉米缺水率也在呈现增加趋势,为种植界北移带来一定风险。应加强抗旱减灾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量减少因气象因素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