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人才,拿不到育种材料,民营企业怎么开展商业化育种?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德华(左)表示,产学研结合、科企合作是中国特色商业育种体系,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困难。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久春(右)认为,企业应该坚定地建立自己特色的育种体系,“以市场导向,应用先进技术,整合资源,将优势品种作为突破口。”
育种从研究变为工作
我国的育种专家高度集中在各级科研院所,种子企业要开展商业化育种,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从科研单位挖人。然而,科研人员却普遍有着后顾之忧。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何晓明表示,由于担心转到企业后退休待遇得不到保障,该所专家一般不愿意到企业去从事研发工作。马德华也认为,我国的种业体系是依照前苏联模式而建,资源高度集中,国营体制的事业单位待遇优厚,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靠拢,也滋长了一部分人的惰性。
对这种情况,中国种子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李立秋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探索将科研单位的育种人员并入企业,退休时仍按事业单位人员办理,“这样会有更多科研人员愿意去企业闯荡”。
在难以吸引科研人员的条件下,种子企业并没有放弃建立自己的育种团队。马德华介绍,德瑞特从刚成立时3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仅专职育种团队就有24个人,育种团队一步步壮大起来,并不是依靠引进大量育种专家。“育种工作的创新是理论上的创新,从企业的实际来说,育种应该更接近一项工作而不是研究。”基于这一理念,马德华将育种工作分解为亲本选择、杂交配对、品种选择等多个独立的环节,育种团队的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按传统的做法,一个人也许只能配几百个组合,但现在我们团队一个人可以配几千个,甚至几万个”,选拔人才的要求降低了,育种效率却大大提高。
资源共享但权益保留
丰富的育种材料是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重要条件,但民营企业却很难利用这些资源。何晓明认为,科研单位这些资源的确具有公共属性,应该与社会共享,但具体以何种形式实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李立秋表示,国家指定资源库应该向企业开放,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而建立种质资源和品种交易平台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种业资深人士、隆平高科前总裁刘石介绍,美国的育种资源能够比较顺畅地流动得益于其对资源培育者权益的保障。资源公开后被其他人利用改造一次后,原培育者可以享有50%的权益,再改造一次后继续折半,一直到12.5%后才终止。“这样大家才乐意将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因为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