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云南“超级稻”超袁隆平 纪录真实农民达不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8  来源:云南信息网  浏览次数:288
 
云南“超级稻”亩产达977公斤,超过袁隆平 李开斌:纪录都真实但农民种还达不到

李开斌在田间检测试验数据。

 

"楚粳28"更适合在云、贵、川等海拔1500米至1850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写
 

  不怕死的老头

  2009年,正值“楚粳28号”大面积推广,李开斌发现左眼的视力正在下降,“变得模糊起来,出大太阳时在田间工作,左眼基本上看不清楚。”2010年6月份,李开斌被医生告知:脑袋里面有脑膜瘤,要做开颅手术。

  6月底做手术,9月份稻田里的水稻要收获了,他坚持跑到田里面选种。“那时候,李老师的伤口都还没完全好,出汗浸到伤口很容易感染,如果是我,我不休息个一年半年,不会出来。”跟随李开斌25年,阮文忠最佩服李开斌的莫过于这次。

  难留下的年轻人

  李开斌很多时候也无奈:“一个品种的培育需要8到10年,我做了这么多年,对每一个环境都了如指掌,我要说不去看,没准前几年的功劳就白费了。”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是他们这个团队年轻人经验不足。

  “水稻研究需要长久积累,我们这个团队,最年轻的工作人员有30多岁,5年的工作经验。但是这几年,能留下的年轻人很少,太累,周期性太长。”李开斌的团队每年都会招研究生,前年刚刚招进来的研究生工作一年之后就走了。而因为经常要下田,这个团队基本上不招女性。除非愿意扎根在楚雄,否则没人愿意一辈子干这个活计。

  “不要拿我和袁隆平比较,两者没有可比性。”

  11月23日,楚雄东郊青龙桥水稻种植基地内,一个月前,稻谷收割后残留的稻桩上又发出了新芽。一直被李开斌用作拐杖、测量仪的竹竿随着稻谷收割完毕,被扔在田埂之上,显得有些静默。

  李开斌无暇去管稻田里这些没用的稻苗,也没有时间去收拾用了十多年的“金箍棒”。这一天,农业部要来检查“超级稻”培育情况,他要全程陪同。温室里已经拔苗的稻禾,也需要他每天去看一看。他还要在12月底之前,将这一年的试验材料全部写完上交。

  去年12月被媒体报道,称他所培育的水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77.07公斤,超过袁隆平的百亩平均亩产926.6公斤。自此,他又多了一件事情:不停地接受媒体采访。

  他不停地解释“两者的水稻品性不同,没有可比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从产量上将他与袁隆平作比,并称他为“云南的袁隆平”。面对网友质疑“世界纪录怎么这么好破”,他则告诉记者:“纪录都是真实的,只是抽取的试验田里面的水稻测量,如果农民种植,肯定达不到纪录那样的产量。”

  现在,他不想再解释。他很忙,他希望尽快地将只能在海拔1500米到1800米才能种植的“楚粳系列”进行培育,推广到平原地区。原因很简单,“我们和袁隆平的水稻不一样。”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