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云南“超级稻”超袁隆平 纪录真实农民达不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8  来源:云南信息网  浏览次数:288
 

  饿出来的研究员

  李开斌今年54岁了,头发已经泛白,皮肤黝黑,不苟言笑。他时不时地会从兜里拿出一叠卫生纸,擦擦眼睛。2010年,他的左眼变得模糊,最后诊断为脑膜瘤。手术之后,眼睛变得清晰,但仍不时地流泪,唯有不停擦拭,才能看清眼前的事物。

  在农科所门卫眼中,“他是个很低调的人,不怎么爱说话”。对于记者,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很忙,没时间接受采访,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1958年,他出生在楚雄牟定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有4兄妹,他是老大。

  那是一个实行大锅饭的时代,集体制以及很差的农业技术,使得勤劳的父母一年之中鲜有让一家人吃饱吃好的机会。
  从小学到高中,李开斌印象中几乎没怎么吃过米饭,“都是杂粮,就是把玉米粉、红薯粉拌水揉在一起,然后蒸熟了再吃。读高中时稍微好些,米和杂粮混着吃。”谈不上有味道,刚开始吃这些杂粮时,他还会消化不良,但到最后胃已经习惯了。

  小学到高中阶段,恰逢“文化大革命”,虽然在学校读书,但是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得他在学校也难得安心读书,一有时间就会下田务农。

  初中毕业后,考到楚雄州农业学校,这是他学农的起点,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水稻研究进入水稻矮化育种阶段的起点。当时,农业科技工作者首先选育出矮秆品种“矮脚南特”,随后又相继选育一系列适合不同成熟期、不同类型的矮秆良种,水稻平均亩产量从不足100公斤达到近300公斤。

  1977年10月,学农两年的李开斌毕业了,被分配到楚雄州农科所工作。第一个月工资有三十多元,让他觉得“这是一个有奔头的事”。他铁了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彼时,他遇到了“楚粳系列”的创始人,也是他后来的岳父邓友成,两人从此开始了水稻研究之路。

  这条路,走了已经35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