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的诞生
1998年,李开斌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在温室进行水稻早季配置杂交,到1992年成功种植F2和F3代。此后的8年间,李开斌每年都在利用F2和F3代进行F4代的培育。直到2000年, F4代开始种植在青龙桥试验基地内。
第四代之后,品性还不够稳定,直到7年后的2007年,由于F7代的综合性表现突出,才使得“楚粳28号”问世。
2009年,经农业部验收,“楚粳28号”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988.77公斤,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此后两年纪录不断地被刷新,2010年,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1002.11公斤, 2011年,在连续3年干旱的气候环境中,百亩验收平均亩产依然达到了977.07公斤。
2011年,“楚粳28号”的推广面积迎来高峰180万亩,这是李开斌最自豪的事情。而就在第二年,“楚粳28号”还获得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这是云南省第二个超级稻品种,第一个是来自李开斌团队研发的“楚粳27号”。
30年间,李开斌和他的科研团队研究出“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3个,其中4个品种被评为省优质稻,7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其中还包括云南仅有的两个超级稻品种。数据显示,“楚粳系列”种植面积达4600多万亩,增产稻谷30多亿公斤,为农民带来60多亿元的增收。
但光荣的数字背后,整个云南省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却不容乐观。
目前,云南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还有几十万亩的陆稻。但全省水稻平均产量才有410公斤/亩。云南省每年仍要从省外调入粮食20亿公斤以上才能补足缺口(单2007年就调入22.1亿公斤)。
公开的资料则显示,2010年楚雄州耕地面积为156287万公顷,比2001年减少了2.6%。
“耕地不断地减少,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水稻的单产,这样才能达到粮食不减产。”李开斌无奈地将不断减少的耕地视作他研究水稻的另一种动力。
事实也证明,他的超级稻“楚粳28号”在增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楚雄的水稻产量增长。目前,“楚粳28号”在楚雄州种植面积6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8.9%,近10年来,楚雄州的粮食产量也呈一定的幅度增长。
就在众人纷纷表扬高亩产的同时,高产栽培中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喷施大量农药既加重农民的负担,又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被网友和部分环境专家所诟病。
储庆龙还记得,1993年“楚粳3号”在牟定县种植面积达到顶峰之后,因为抗病性下降,病虫害变得严重起来,此后渐渐地退出了市场,而现在“楚粳28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今年是“楚粳28号”在牟定县推广的第五年,面积有6万多亩,但是病虫害也变得比以往严重了许多。”据储庆龙介绍,一个品种推广面积少时,病虫害会比较少,但当推广面积过广,病虫害就会累计,也就会变得严重,“一个品种最多能够保持10年,然后就要换上新的品种,这也是李开斌需要不断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