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加快 推进现代种业基地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8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151
 

 

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副厅长杨祁峰、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常宏陪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考察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情况。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 武文斌

  近年来,我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制种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路子。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制种面积达到340万亩,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7亿公斤以上。我省玉米种子产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已成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3.6亿粒,其中2亿粒销往全国其他省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业用种安全和粮食稳定增产,而且带动94万农户年增收110亿元。我省主要做法是:

  加快推进基地建设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我省坚持把制种基地建设作为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强规划指导。坚持以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2011年,甘肃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近期,我省正在制订《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将把现代农作物种业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我省通过整合农业项目、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物质装备等措施,大力引导制种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中南部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酒泉张掖蔬菜花卉制种基地、临夏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基本形成,供种数量、种子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三是创新基地模式。出台了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政策,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制种大户通过连片流转土地建设种子基地,引导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种子基地建设,创新了基地建设模式。目前,全省已形成“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种大户+基地”、“公司+农场”等四种新型基地建设模式,提高了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

  创新完善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种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我省坚持创新机制,严格监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完善监管制度。2007年,我省率先出台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颁布了231个地方标准,制定了17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基地管理措施,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规范生产合同。规范的制种合同是构建和谐制种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制种纠纷的依据。2008年,甘肃省农牧厅会同省工商局制定了玉米种子生产《示范合同》,规范了合同的内容和要求,从2010年起大力推行,全省玉米种子生产统一合同文本使用率达到98%以上,河西地区达到100%,有效解决了农民与企业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三是稳定制种关系。从2009年开始,我省针对生产秩序混乱的问题,通过连续三年的探索和总结,完善了“政府引导、行业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基地管理新模式,种子生产秩序明显好转,抢购套购种子的案件明显下降。在具体措施上,政府出台加强种子生产管理和基地监管的指导意见,种子管理机构实施生产备案和基地落实公告制度,强化基地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严格查处。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优势,组织企业成立基地落实小组,在自愿基础上统一划分基地,建立诚信体系强化企业自律。建立了“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内外监督推动”的工作机制。四是强化基地管理。始终把制种基地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在生产准入环节,严格审核企业的种子生产资质,严格市场准入,对侵权生产、借证和挂靠生产情节严重的,依法进行查处并暂停许可证办理。在基地落实环节,通过电视、报纸及张贴公告等形式向基地农户公布具有种子生产资质的企业,指导农民选择合法种子生产企业,深入制种基地调解处理基地落实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在质量检查环节,坚持落实夏季种子基地巡查制度,在企业自查、市县种子管理部门普查的基础上,省上对全省制种田进行质量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向全省通报。对有问题的基地挂牌督办,对不合格种子田限期整改。在种子收购环节,积极会同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对基地进行严格监控,设立举报电话,严厉打击抢购、套购种子的行为,并监督企业和农民全面履行合同,规范了基地种子收购秩序。

  健全管理体系落实行业监管服务职能

  我省立足于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现代种子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了机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是健全监管机构。深入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体系,其中种子管理局8家,参公管理单位5家,为种子市场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管理职能。省人大及时修订了《甘肃省种子管理条例》,确立了种子管理机构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确认等执法资格。省政府种业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将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为种子管理机构有效履行职责奠定了法律基础。三是加强执法队伍。通过分批培训、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及交叉执法等措施,建设了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专业执法队伍,取得执法资格证的人员占到45%,取得种子检验员资格证的接近20%,为种子市场监管提供了人员保障。四是优化行业服务。积极探索将监管重点前移,每年播种前发布玉米授权品种的维权通知和公告,在收获期开展品种真实性抽查,对侵权生产经营种子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近几年,共查处涉嫌侵权单位22家,吊销生产许可证5个。全面推行种业管理执法“首问负责制”和“过错追究制”,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组织引导科企对接,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促进了新品种研发和推广。高度重视农民培训,不断强化农民的合同意识和质量意识,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种业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虽然我省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现代种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省将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种业体系,推动甘肃农业转型跨越发展。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进—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实行种子基地保护制度,开展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扩大种子机械补贴范围,加强种业信贷支持,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建设国家级标准化制种基地。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扶持建设以张掖为主的标准化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00万亩,供种量稳定在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以定西为主的标准化马铃薯脱毒种薯一级繁育基地170万亩,年产脱毒种薯25亿公斤;以酒泉为主的标准化蔬菜花卉制种基地15万亩,年产种量375万公斤,年出口种子150万公斤以上。全面提升制种基地防灾减灾和稳定供种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三)积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重点打造10家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选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15—20个,平均增产10%以上,使甘肃玉米自主产权品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以上。

  (四)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快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种子执法、种子质量检测、新品种评价等体系。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种子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和自律作用。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