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培育成功的种子,在走出实验室、经过品种审定后,便开始了基地繁育、生产加工和市场推广的系列流程。一些种子企业通过健全亲本繁育体系、改进制种技术、提升加工工艺等举措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目前我国农作物种子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6%,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3%。
大批优良品种的诞生和普及,很大程度得益于种子企业在“繁”和“推”这两个环节上的“三个转型”。
组织形式:从“代制种”向“自制种”转型
多年来,大多数种子企业的繁种环节都沿袭着传统的“代制种”模式,存在着基地面积稳定性较差、制种产量难把握、种子质量不可控的弊端。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了由“代制种”向“自制种”的转型之路。
“自制种的核心就是保证企业对制种基地的面积可控、技术可控,同时达到种子质量的可控。”农业部种子局种业发展处处长马志强告诉记者,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能够省去层层“代制”环节,达到了基地稳定、产量可控的目的;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来的连片土地是承载企业制种基地的绝佳载体,在土地规模化的基础上,一系列先进制种技术便于统一实施,从而保证了种子质量。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800亩土地承载着隆平高科的主打品种——“Y两优一号”的制种任务,社长朱政刚告诉记者,合作社集中采购制种稻米,买1公斤便宜5元,每年就可为合作社节省4万~5万元;卖1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0.6~1元,每亩地增收30元左右。
“只要把好种子拿出来,农民为什么不跟着我干?自己研发的种子让农民增产增收了,通过品种示范学到了实用技术,企业也达到了稳定基地、种子质量数量可控的目的,这是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说。
除了“联姻”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直接通过土地流转后基地的集约化经营实现了“自制种”的目的。北京奥瑞金公司仅在甘肃省临泽县就流转了3.15万亩土地,根据地力条件让利农民土地流转金每亩达800~1000元,流转期限以10年为一个周期,且租金价格随玉米制种亩均效益逐年提高。
种子生产:从“手工活”向“机械化”转型
目前,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制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玉米制种为例,在去雄和收获环节需要大量人力,用工成本已从5年前的每个工5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50元左右,每亩劳动力成本占制种成本的比重由不足40%提高到60%以上。加快制种机械化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已成为基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玉米机械化“去雄”的实践探索。今年3月,新疆昌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了美国十方国际公司价值300万元的制种玉米去雄机,一台去雄机每日作业相当于150~180个劳动力,而采收费用不到人工去雄的3/5。
水稻的机械化制种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隆平高科在部分示范地块已经基本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全程机械化,公司还积极尝试飞机赶粉,将无人直升机成功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授粉环节。彭光剑给记者算了笔账:传统的水稻制种每亩需用工15个,利用机械化、轻简化技术可以每亩减少用工近8个,每亩减少劳动用工成本400元左右,降低种子生产成本1元/公斤。
与此同时,种子企业也加快了种子烘干、分级、包衣、包装等设备的更新换代,种子加工水平显著提高。仅在西北地区就已建成玉米果穗烘干线100多条。
“我们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希望国家的补贴标准能再提高些,并且拓展农机具的补贴种类,由田间生产农机拓展到种子加工机械;并且拓展补贴对象,由制种农户、合作社拓展到种子企业,为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北荆楚种业总经理庄世界代表众多种子企业发出呼吁。
市场推广:从“卖种子”向“送技术”转型
“多年来的市场开拓经历告诉我们,良种必须配套良法才能让农民真正接受,那种仅仅靠卖产品就能取得市场效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河南省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武刚感慨地说。和秋乐种业一样,众多种企的营销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卖种子就是送技术、送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公司通过借助渠道经销商力量和现代通讯设备,成功实现了售后技术服务全过程。”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竹向记者介绍,公司成立了育种家技术服务团,针对于每个品种的栽培管理需求整理出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方案;利用渠道终端客户建立了详细的种植户档案,做好种植户的手机信息收集;通过公司搭建的“E信通”短信服务平台,以发放短信的方式在种子的每个生育期进行栽培技术指导,该措施一经推广就受到了种植户的好评。
“影响种子丰收有很多风险因素,如果能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农民解决,他们才会对品种产生购买欲望。”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清说,公司的销售人员现在正在积极转变角色,更多的任务是给农民做技术顾问,在指导农民获得丰收的同时获得品种销售的收益。
“靠服务贴近农民,靠技术打动农民,是今后种子企业营销的核心战略趋向,这更是把良种送进千万家的最直接途径。”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廖西元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