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悉力以赴,像对待孩子一般培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
老程对玉米,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丝也不马虎。
农科院西面污水处理厂里面有几棵高大的白杨树,每天下地的老程发现,只要是大晴天,一到下午两点多,树荫就遮在实验田上,一遮就是两个小时。“别看这一天的两个多小时,对玉米可关键着呢。本来是一个品种,因为光照的不均匀导致植株出现差异,对实验结果影响可大着呢。”
可树在别家院子里长着呢,中间还隔着一条两三米宽的路,别人会听自己的解释把树截除一部分么?心急的老程只好向鹤壁市市长请求,在市长和城建局的协调之下,这几株影响玉米生长的白杨树高高的树冠被截去了3至5米。
白杨树问题解决了,可玉米地里还有层出不穷的事情等着老程去较真,去解决,因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玉米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可能再也补救不回来了。”尽管地里的一切都有育种团队照看,可怕误了农时的老程每天都和队员们一起下地,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在老程的关爱下,实验田里的玉米长得漂亮又整齐,横看、竖看、对角看,都是一条直线,就像天安门广场前的仪仗队。水利设施也好多了,由原来的漫灌到喷灌再到现在的滴灌。
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河南省有三家单位承担滴灌实验,就我们院成功了,这都与老程的仔细观察和悉心指导分不开。在农科院的实验田里,记者看到滴灌的阀门不是安置在一头,而是在地中间,这样水流的速度就好控制了,每一棵玉米苗也就能够喝上适量的水肥了。尽管滴灌技术在农科院实验地极为成功,老程仍是每天下地观察,看看是不是有水管离玉米株远了,某个地方水流过快了,某个滴孔堵住了……
盛夏三伏天气,玉米地就是一个大蒸笼,一点儿风都透不进来,可老程还要带着农技员一头扎进玉米地里不出来。因为玉米纯度越高,杂交优势越明显。为了避免因风力、昆虫等因素带来的外来花粉入侵影响玉米杂交种子的纯度,父本的雄穗刚一抽穗,老程他们就用一种10cm×20cm、隔水不隔光的套袋把每一棵玉米隔离起来,并用回形针固定,以免其他品种的花粉沾染。同样,母本的雌穗刚一抽穗,也会被套上套袋,以保证不被任何花粉侵犯。
套好袋以后,紧接着就是玉米的授粉工作。
每天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老程他们为育种工作不停地在田间穿梭。他们先来到父本的跟前,用手指弹几下雄穗上的套袋,取下父本的花粉,然后护拢着套袋来到母本跟前,探下身子,让草帽的帽檐遮在雌穗上方,防止有其他花粉掉落在花丝上。这时候再取下雌穗上的套袋,把来自父本的套袋里的花粉,抖落在雌穗花丝上,再立即给雌穗套上原来的袋子,继续隔离其他花粉。
套袋、扎袋、采粉、授粉、挂牌、记录,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下来,老程他们的脸上、胳膊上常常被玉米叶子划出道道伤痕,花粉落到脸上、脖颈、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就这晚上还不能休息,还要继续整理当天的数据。
不少人劝老程,这样的具体工作,交给年轻人干算了,何必自己亲自去干?而他总是说:“育种研究是一项连续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听汇报、看数字,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干,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才有数,才踏实。”
就这样,年复一年,就像老程刻在墙上的话“凡事悉力以赴,总会有人注意的”,经过千挑万选,一棵一棵地选配,一棵一棵地杂交,一株一株地鉴定,一代又一代地繁育,50年的光阴,先后选育出浚单5号、浚单18、浚单20等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20培育时间长达19年,突破了高产与抗逆育种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黄淮海地区抗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育种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