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自掏腰包奖励农民种高产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25  来源:湖北日报  浏览次数:228
 

点击图片分享到上海滩微博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雷慕班 余明春 董成雨

  新洲退休农技员熊国栋与棉花打一辈子的交道。为了推广种棉新技术,他自费召开研讨会,赠送农具肥料给农友,对高产棉农给予3000元奖励。花甲老人,仍在谋划新的举措。

  “老熊真有一手,我们跟着他发财”

  “我真是没想到,种棉花还能赚到这么多钱。”昨日,武汉市新洲区农民李炳耀谈及去年试种棉花经历,满脸喜气。

  52岁的李炳耀,是汪集街河口村人。去年,他跟退休农技员熊国栋种棉花。好的棉花行情让李炳耀喜出望外:植棉8亩,单产籽棉380公斤,每公斤售价8元,总收入有两三万元。而往年,棉花亩产籽棉不到200公斤,亩收入不过千把块。

  更让李炳耀想象不到的是:熊国栋还奖励他价值近千元的农具、肥料。“农民植棉偏爱老套路,奖励是为了推广新技术,起个示范效应”,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熊国栋介绍:2006年起,他开始以自己的农资小店为平台,自费召开植棉技术研讨会;为了拢住农民听讲,他给120位农友每人赠送价值40元的手摇喷雾器一架。当年,38户棉农采用了他的种棉方式。

  2007年,180位农友参加研讨会,每人获赠价值55元的衣服一件;新畈村老支书陈长清籽棉亩产高达410公斤,获奖彩电一台。

  到去年,参加研讨会的农民多达340人;除赠送礼品外,单产高达460公斤的桂山村农民桂家庭,获奖3000元。

  目前,新洲汪集、仓埠、双柳等地340户农民跟着熊国栋学植棉,新技术推广面积约4000亩,亩产提升约一倍。

  “这个模式,就好在轻松挣钱”

  生于1947年的熊国栋,19岁便在新洲区孔埠公社担任农技员。长期与棉花打交道,让他萌生了改良种植模式的想法。

  1990年,熊国栋在试验田应用新方法。他试种了十株棉花,最多的一株,挂桃473颗,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此后,他通过更多的实验改进植棉模式,直至2003年退休。

  但熊国栋研究的植棉模式,却被许多农民嘲笑为“不懂庄稼”。

  通常,每亩农田植棉2500株至3200株,中期要剪掉不挂果的叶枝(俗称掐“二流子”)。而熊国栋则主张每亩只植800株至1000株,株距达到了1米5,而且不剪“二流子”。

  人胜村支书熊国武介绍:老熊的模式,就好在投工投劳少,亩产量还高,田间还能套种玉米、毛豆、雪菜等作物。

  据测算,传统模式每亩投资约400元,收益约1000元;而熊国栋的新模式,每亩投资约700元,收益则达3000元。

  岁末隆冬,李炳耀就正寻思着:明年再租7亩荒地,和老伴一起种15亩棉花。

  “别看我66岁了,可还有梦想呢”

  今年春,老熊办了两次研讨会,花了将近2万元,约占农资店年利润的一半。

  王泗村副支书王国珍看着都为他心疼,不解地问道: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熊国栋将手一摊:弄了一辈子棉花,看着别人还在老套路中打转,心里不舒服。

  而他的农技推广之路,也非一帆风顺。堤围村一农户用了老熊的种子,但却坚持密植,且施肥严重超标。结果棉株疯长到了两米多,亩产量还不到50公斤。农户气势汹汹来理论,要求赔偿。熊国栋有苦说不出。

  今年3月30日,熊国栋开着“电麻木”,给订货的农户送种农资。路上被一辆轿车撞得人仰车翻,腰椎受损,无法上床睡觉,只得在靠椅上躺了两个月。

  儿子曾劝他:每月退休工资也有2000元钱,还折腾这棉花干啥。

  熊国栋却是依依不舍,对记者说道:“别看我60多岁了,我还是有些想法要实施呢。”目前,他正筹划着成立孔埠地区棉花收购合作社,争取让农户卖出更好的价格。

  在他简陋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一份材料。那是熊国栋给农民作培训的讲话稿,言辞激昂:人过六十万事休,恋农情结哪敢丢;平生所学献农友,新模孕育大丰收。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