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变革与洗礼,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将人们的思维完全换了风向。陈良桂钟爱的种子事业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风云变幻,而不变的是陈良桂对这份事业的执着,无论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那时的引进推广是免费的,育种家十分希望我们去推广,袁老师和我的关系就是育种与推广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政府进行推广是开发良种的主要渠道。然而,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我国加入WTO后,种子市场逐步打开,种子企业迅速成长,良种开发不再去挤政府的“独木桥”,育种和推广的关系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市场各个主体也都“躁动”起来。
“我们在80年代末也办过种子公司,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南方各个省的力量,搞了个华联种子公司,打算选育繁推一条龙,快一点把成果进行推广。但组织是松散的,大概只坚持了四五年。”陈良桂介绍。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科研院所正经受着考验。“农科所最大困难就是缺钱。地方财政只给整个开支的50%,谁来做这个所长,谁就是高级的乞丐。这几年招的大学生没几年就走掉了,工资很低。我作为顾问,也就是个义工。”陈良桂的脸上泛着忧虑。
现在有公司参与进来,出资搞区试,开发后按照“4321”的规矩进行利润分配,减轻了所里的部分经济负担。所谓“4321”的规矩,即是提供不育系的拿40%,提供恢复系的拿30%,负责生产的拿20%,配出组合的拿10%。
据了解,韶关市农科所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曾被省人大提案作为粤北的区域性试点农科所,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多年过去了,随着科研单位的体制改革,其他的市级农科所很多划归为全额拨款单位,韶关农科所依旧是差额拨款单位。“牌子挂了,提案有了,但最要紧的经费没有。”受资金所限,所里没有能力支持在海南加代选育,没有能力购买智能选种大棚,科研水平和效率无法提高。
眼下的境况让陈良桂忧心中透着几分无奈。“我最希望两系杂交稻能够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到那时,我可能就差不多了……”陈良桂又豁然地笑道。[《农财宝典》授权中国种业商务网独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