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12月28日电(记者戴鹏)日前,记者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的一个实验“车间”看到:棉花育苗不用营养钵,一粒棉花籽伴种一粒小麦无土成苗,就能通过机械直接大田种植。整个过程种植强度低,成活率高,产量高,功效提高150倍,一亩还能降低生产成本460多元。
棉花良种“豫杂35”、“豫杂37”在全国累计推广900多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并在新疆创造了全国亩产籽棉827公斤的高产纪录。“其实棉花在这儿只是一个小品种,我们主攻的是小麦、玉米、高蛋白大豆、花生、芝麻。”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不无自豪。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让种子改变世界,靠科技养活中国。河南能够用占全国1/16的耕地,养活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贡献400亿斤商品粮及制成品,并且连续6年超千亿,保持‘十连增’的纪录,省农科院功不可没。”
“十五”以来,河南农科院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转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后推出195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获得126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为河南粮食稳产高产、持续增产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为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0亿斤做好了良种储备,用事实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
河南农科院不断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优化创新团队,构筑创新平台,把提升品种选育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农科院先后育成了“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等新品种,不断刷新河南小麦单产纪录。其中“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1亿亩,增产42亿斤,曾连续6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全国玉米主产省之一,河南同样得益于省农科院在玉米育种方面的强大支撑。他们先后培育出了“郑单18”、“郑单19”、“郑单136”、“郑单958”等当家品种。“郑单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已累计推广5.5亿亩,增产152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281亿元,至今连续9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原标题:种业创新引领河南粮食“十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