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袁隆平院士与不育型杂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31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2012年第1期 总第2期)  作者:杨桐 袁凌  浏览次数:282
 

    袁隆平不是第一个杂交稻研究者。

    中国现代稻作学奠基人丁颖1929年就开始了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研究。袁曾就读的西南农学院创始人、著名水稻专家管相桓在1930年代也开始了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稻科研进入全民创新阶段。1950年代的中国育种界,有“南黄北李”之说。指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耀祥和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黄耀祥在1950年代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抗倒伏的籼稻矮秆良种“广场矮”,使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矮化稻在其后数十年中推广几十亿亩,直到90年代重新提出高秆的科研方向。

    袁隆平于60年代初开始杂交稻研究。袁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8月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7月,袁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袁受启发,于19 6 4年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并在以后系统提出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法。

    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被国家科委领导看到。1967年6月,由袁及其农校学生、助手李必湖等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国际上,早在19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1958年,日本学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雄性不育,并在1968年育成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粳稻品种,但未推广。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首次成功的不育系水稻杂交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96年HenryBeachell获得世界粮食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IR8等品种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大量恢复系亲本,70年代国内的杂交稻亲本大多数直接取自国际水稻所。直到今天,国际水稻所一直接纳中国留学生,以及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

    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袁隆平率领助手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断下降,成了徘徊之局。

    当时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对袁隆平非常支持,1970年6月,湖南省革委会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华国锋点名要袁隆平在大会上发言。

    1970年11月23日,李必湖在海南岛三亚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闻讯后连夜从北京奔赴三亚。由于这是一株典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称其为“野败”。这为雄性不育杂交稻研究带来了转机。

    1971年,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组调入省农科院,成为后来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次杂交试验。根据业内人士回忆,当年的试验基地集中在三亚,来自全国的试验人员太多,又都不修边幅,“像一群疯子一样”。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1972年初,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朱英国也从海南岛找到红芒野生稻做母本,用几十个常规稻种做父本进行杂交,在1974年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稻种。

    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从野生稻中获得的雄性不育类型,其中中国有两类,一类是李必湖发现的野败型雄性不育,一类是朱英国发现的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者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1974年,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再度进行科研大协作。袁隆平是全国协作组组长,朱英国是湖北协作组组长。当时全国大协作基本上在攻关野败型,红莲型未受重视。

    1976年,在时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的重视下,野败型杂交稻开始大面积推广,全国种植面积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

    1978年3月,袁隆平和朱英国分别在全国科学大会获金奖。但红莲型雄性不育此后仅累积推广了2000万亩。

    这次大会之后,袁隆平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于次年4月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英文论文并即席答辩。1980年和1981年,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技术先后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和卡捷尔公司,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转让农业专利技术,袁隆平开始声名鹊起,成为一张国际名片。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该奖项针对的是他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1982年,袁被聘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开始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袁隆平是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的开创者之一,但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并不准确。在杂交水稻的开创中,也有其他人的突出贡献。[《农财宝典》授权中国种业商务网独家发布]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