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种二代” 关注中国种业未来
耀眼的功业必然由坚韧勇武者开创,筚路蓝缕以至功成名就,自古以来莫不如此。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却不是一代英雄就可以实现的,开疆易而守土难,传承者更需有大仁大智才能延续辉煌。种业是伴随农耕文明而生的古老事业,作为农业的根本,种业的传承于国于民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国种业市场化以来,种子企业茁壮成长。一大批种业人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而历经十余年,企业传承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再过十年,谁来育种?再过十年,谁是种业经营的中流砥柱?种业二代,准备好了吗?
作为接班人,种二代有着比他们父辈优越得多的环境:日益规范的行业秩序将让他们得以专心致志于种业事业,父辈积累的相对充足资本也为他们施展抱负提供坚实基础。然而,种二代也面临着他们的父辈未曾遇见的挑战:商业社会的诱惑无处不在,如何调整心态扎根种业?生于城市,五谷难分的80后90后,又将如何亲近土地辨识良种?
近日,中国种业商务网与《农财宝典》将共同推出专题关注种二代,正是基于种业变革的现状,着眼于种业的发展传承。
关注种二代,关注的是种业人的悲欢。
关注种二代,关注的是中国种业的未来。
二代登场:愿不愿意?行不行?接什么?
父辈交班就像是放风筝,传承只系于一线之间。需要的时候拉一把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松手放线,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子的质量标准就。
一个“农”字,几多沉重。
“种子行业终归是太落后,孩子没有表现出兴趣,我也没想过让他接班。”从一家小档口开始,将广州农达做到华南茄种知名品牌的王利娃何尝不想让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然而,正是基于十几年来在种业的摸爬滚打,王利娃也深知这一行的艰辛。“农业太辛苦,社会地位也不高,可以的话,希望孩子能在其他行业发展。”[详细]
家族企业接班话题虽老,却常在常新。如今种子行业的接班问题逐年突出,父辈是否愿意让下一代承接自己的衣钵?下一代又是否愿意接替父辈打拼多年的事业?
也许,种业二代接班可以看作是下一代与这个行业发生的一场爱情。一个巴掌拍不响,毕竟,自由恋爱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父辈充当二者之间红娘的角色,不同的主角,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一样的姻缘。[详细]
种子销售战 父子兵化危为机
回忆起当年抛售10万斤萝卜籽并且几乎赔光了家底的战役,杨伟雄仍然心有余悸,尽管他一度做到广东省最大的萝卜种籽经销商。“如果没有我父亲当时的决断,估计我们兄弟俩早就从种子界退败了。”
位于广州一德路的伟兴利种子公司始创于1986年,“小时候学过几年种子生意”的杨武东带着两个儿子杨伟江和杨伟雄,在种子批发市场开了一个不起眼的档口。从蔬菜公司门市部进一批种子,卖完才去进下一批,杨家父子硬是用2000元本钱将这个小档口运作起来。[详细]
老一辈求生存 新生代重发展
一个店30年足可称为老店,老一辈人的生意经和老顾客的习惯都在这里打上了深深烙印。
一个人30岁,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打拼事业,期待建立自己的生意王国。
广州张水江菜种店成立和张荣德出生同在1981年,无论是父亲有意,还是命运巧合,这已经注定了他们会有千丝万缕联系。2004年,张荣德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角色,在父亲经营了30年的老店,碰撞、火花,都缘于一颗胸怀壮志的心。[详细]
我30岁以后不会再搬货
经过大半年工作和思考,找到了定位和方向,看好种业前景。30岁以后尽量少干体力活多做脑力思考,一个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来自于企业的创造力和完善的体制。
在广东水稻种业界谈到二代接班,都会提到梅州华丰种业公司总经理王华镇的二儿子——王键宽——黝黑,手掌的茧很厚,干练,不怕辛苦,总往田里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