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种粮大户给百余位农民发140万元年终奖的新闻引发热议,众多网友羡慕种粮大户的收入。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山东农业厅发布一项数据,平度兰底镇桑园村的王玉芹以2012年度3500亩的种植面积位列青岛第一。她如何想到要大面积种粮?如何积累起这么多土地?每年有多少收益?以后打算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赶到平度寻找答案。
2000亩:不错,也准备收入囊中
还有1个月就要过年了,田里还堆着雪,小麦正发着青,现在是农闲时节,地里看不到一个农民的身影,倒是有个人却忙了起来 ,她就是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的种粮大户王玉芹。1月12日上午,王玉芹自己一个人,驱车40多公里来到明村镇,察看一片耕地的情况,总共2000多亩。如果符合要求,王玉芹就要把它给租下来。这片地位于309国道的南面,记者跟随王玉芹来到了这里。下到地里的时候,明显可以感觉到王玉芹的兴奋。她一手抓起地里的土块,掂了掂,捏碎了,笑着告诉记者:“我就是个农民,看到土地就高兴,就踏实,特别是这大片的土地,将来一定会种满庄稼,定会丰收。”
田里的雪化了,将本来就泥泞的路变得更泥泞。记者看到,这片地是成片的,由田垄和水沟隔成了一块块,有的上面种着发芽的小麦,有的则荒着。出让的土地,情况怎么样呢?王玉芹心里自然有数。到了地头,王玉芹没有多说话,而是一个人从这块地走到了那块地,自个儿观察验收了起来。对于长有小麦的地,王玉芹没有多做停留,对于那些荒地,王玉芹给了更多关注。“地怎么荒着?”“井好打吗?”“水位如何?”“盐碱度怎么样?”这是王玉芹不断问蔺先生的问题。蔺先生是王玉芹在当地的合作伙伴,他负责与拥有土地的农户对接,对于这片耕地更熟悉。
看完一块地,再看另外一块地,沿着田埂走了6里路,偶尔还要趟过一条条积雪的深沟,看完了地还要看井,绕了个大弯,才总算把这上千亩的地走了个遍。一圈下来,王玉芹拍板:地总体不错,可以租,只是有些地不能租,而且部分租金价格也需要调整。王玉芹指着地上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这块地怀疑是盐碱地,不过肉眼难以分辨,需要拿回去做个土样检测。”说完话,王玉芹抓起了地上的一把土,装进了一个袋子里。据王玉芹介绍,考察一块地,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土质、水位、灌溉条件、水利设施,以及交通情况。地不好,是坚决不会租的。
100多万:每亩能赚400多元
种地不赚钱,这是老百姓的观念,搭上一家人力种个七八亩地,一年下来,每亩地只能挣1000多块钱。收入低,农民没有了种粮积极性,减产了,地荒了,这让王玉芹急坏了。如何能够让土地得到最好的利用,如何能让粮食增产,如何让农民增加收入,这是当上了村主任的王玉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毅然选择了做好土地流转,自己租地种地。
农民如何获益?王玉芹给记者算了笔账:租农民的地,给他们租金,这是农民的一块收入,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这又是一块收入。两块收入相加,比农民单纯种地要多得多。今年王玉芹签约的土地,租金到了1000元一亩,逼近农民经营土地每亩一年的土地收入。
本来一块地就能赚1000多元,现在直接把1000元拿出来给农民,那王玉芹还有收入吗?王玉芹告诉记者,将土地集中经营,效益也是积少成多。为此,王玉芹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种两季,能赚2000多元,除去租金、种子钱、化肥钱、人工费等,每亩地只能剩300块钱,再加上每亩大约120元的补贴,每亩能有400多元收益。据王玉芹介绍,她所种植的作物都是容易机械化管理,比如玉米、小麦、土豆和花生。通过发展这种土地集约化种植,大规模种植小麦、玉米等良种作物,采用大型机械作业,以目前3000多亩的种植规模而言,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4个人:固定工每年工资3万多
3500亩田地需要多少人耕种?王玉芹的答案是4个人。因为大面积种植小麦和玉米,平时田间并不需要投入很多劳力,只需要4个固定工就行,不过,到了农忙时节,同时在田里耕作的人数量超过百人,这些都是临时工,按天结算工钱。
作为4个固定工的一个,王锡玉对王玉芹赞不绝口。王锡玉家在兰底镇王家庄村,和王玉芹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桑园村是邻村,过去两年农忙时他去王玉芹的农田里打了几次短工,2012年夏天,王锡玉从临时工变为固定工,正式加盟王玉芹的团队,过上了拿“年薪”的生活。
王玉芹透露,她开给固定工的工资是3万多元一年,平均每个月2000多元,虽然不及在外边打工挣钱,但因为这份工作有两三个月的假期,算下来还是很实惠的。在王锡玉看来,除了农忙时“累死累活”外,平时的农活并不是太辛苦,“要比在工厂自由”。
让王锡玉“累死累活”的时候是夏收和秋收时节,“秋收是最累的”,一边是大面积的玉米需要收获,一边是腾出来的土地需要尽快种上小麦。每到秋收时节,3500亩的田地成了大伙儿的战场,他们必须快速收割,快速播种。据王锡玉介绍,玉米收割机先把玉米棒子摘下来,接着需要剥皮,剥皮之后是脱粒,最后是晾晒,除了这些还需要运输,这些环节都需要很多人去完成;玉米收获后,秸秆直接还田,然后耕地,最后就是播种小麦。两项工作需要两拨人马来完成,既能保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
秋收让人抓狂,夏收也不好对付。小麦联合收割机速度很快,一亩地的小麦,收割机转上两圈就全搞定了,这时候小麦如何盛放就成了大问题。王玉芹告诉记者,一般到收小麦时,很多收购商就会登门商谈收购事宜,如果天气合适,盛放小麦的车辆可以直接开进地里,和收割机联合作业,干燥的小麦收获后直接可以拉进收购站的粮仓贮存起来。王锡玉担心的是天气,如果遇到阴雨天,小麦晾晒很麻烦,一方面他们会利用烘干机烘干小麦,“一次15吨,烘干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卖了”;另一方面就是借用储存的地方,待天放晴后,利用所有能找到的地方抓紧晾晒。
除了收获,农田浇水也很费劲。2011年2月份,面对持续的干旱,王玉芹很着急,气温回升后,她立马雇了16个人,2人一组开始抗旱保苗。王玉芹告诉记者,气温并不稳定,小麦不能大水漫灌,因为麦苗还太小,冻土也没有化透,再就是需要节约用水,她采用的方式是小水快浇,一个半小时浇一亩。
现在,王玉芹家共有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烘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近20台,在王玉芹眼中,这些机械帮了大忙,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伙”,一下子种几千亩地根本不可能。看到烘干机在麦收时派上了用场,王玉芹决定再买一台,这样3台联合收割机每天收获的粮食就能及时烘干。
2个奖:想让更多耕地流转起来
最近两年王玉芹拿到了两个国家级奖励,获得“全国种粮销粮大户”称号后,国务院奖励给她一台价值20万元的大马力拖拉机;“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青岛市就她一个。在王玉芹看来,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她能获得这些奖励,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王玉芹坦言,她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农村耕地流转起来,“山东这么大的耕地面积,如果都动起来,收益不可估量”。
时间回到2008年,担任桑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王玉芹,看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对土地越来越不重视,反复思考后,她决定承包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在王玉芹行动之前,她看到了国家政策的变动,“土地流转”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这让她吃了颗定心丸,于是她拿出前几年养猪积累的资金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土地。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王玉芹最头疼的就是如何说服农户将土地租给她。刚开始是三四十亩一块,五六十亩一块,和其他村民相比,这些耕地就算面积大的,但王玉芹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此,因为一块一块的耕地并不利于大机械耕作,她眼中的大面积是“集中连片的”。王玉芹想到的办法是调换,如果农户实在不愿意将土地租给她,她会对土地进行调配,满足农户自己耕种的需要。
在王玉芹看来 ,其实大部分农户是愿意将土地租给她的,因为之前这些耕地一年的租金只有300元,她给的租金是一年700元,一下子比别人的价格高出了一倍还多。“不愿意往外出租耕地的主要是一些老年人,这些人在田地里耕种习惯了,让他们离开土地并不现实。”王玉芹说老年人阻力大点,这很正常,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土地流转的观念。在具体的操作中,王玉芹会和农户一家一家签合同,同时会在镇上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中心可以代表政府监督双方的行为,协调双方的利益。
“10年,我的预期是10年,相信10年后,全国的土地流转将形成气候。”王玉芹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