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威廉 恩道尔在2007年出版的《毁灭的种子》一书中,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实施的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精英”打着科技进步、粮食援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处心积虑地在世界各地掀起“绿色革命”“基因革命”风潮,实为控制世界粮食创造条件。尽管很多人像恩道尔一样担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农作物却在发展中国家悄然“攻城略地”。跨国种子巨头的垄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半月谈》2013年第1期)
转基因技术覆盖了主粮品种
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技术加入外来基因或去除原有基因的产品。农业生物技术公司通过改良杂交种子,改善粮食作物的营养成分(如添加维生素A、铁、锌),或强化某种除草剂的耐抗性能,以抵抗虫害。
转基因种子是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杀手锏。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之初,这些公司往往动用众多营销手段,突出作物的高产量与高收益。一些跨国公司起初将种子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农民,在农民对转基因种子形成依赖以后,大幅提价,形成垄断。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主粮和主要食物——大米、大豆、玉米、高粱、土豆、红薯、木薯等,都有转基因改造的品种。杜邦、孟山都、埃兰科、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约翰 迪尔拖拉机公司等几大跨国种子公司对全球转基因产品的垄断局面已经形成。恩道尔书中所说的跨国巨头利用种子控制世界粮食的“阴谋”正在得到印证。
“国际作物”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总体种植面积增加了8%,达到1.67亿公顷。发展中国家采用农业生物技术的速度比发达国家快一倍。2011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29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超过20个,占据绝对多数。
2012年10月中旬在美国得梅因举办的世界粮食奖研讨会期间,“全球丰收倡议”机构推出的相关报告表明,发展中国家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面积几乎占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一半。转基因作物的增加引发越来越多新的管理体系及生物安全体系。中国和墨西哥正在进行相关探索,以管理转基因棉花的获取及使用。菲律宾是东盟地区第一个对转基因作物实施管理的国家。尽管非洲转基因作物发展比较缓慢,但南非、布基纳法索和埃及都在探索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肯尼亚、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已开始农田试验。
迎接还是严防?面对转基因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
发展中国家亟待加强种子研发
专家建议,为保护农作物的多样性,发展中国家应该立即着手保护本土粮食种子,建立自己的种子基因库,开展本土转基因农产品研发;用国际通行的专利保护自己,防止农业跨国公司掌控农产品价格定价权;设立非转基因主粮作物种植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土地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目前,发展中国家公共机构对农作物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对生物技术的投入严重不足。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世界四大生物技术公司每年对转基因的研发投入为15亿美元,公共机构的投入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教授马克 范蒙塔古可谓转基因领域的先驱,他对目前几大生物技术公司对转基因产品的垄断很担忧。范蒙塔古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增加公共研发机构的资金,主攻高产、有营养、抗病虫、耐旱、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的作物特性;推动公私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小企业的成长。发达国家要促成知识向发展中国家科学家转移,支持发展中国家实施育种计划和高质量种子生产,鼓励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参与全球生物经济。
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借鉴跨国种子公司的运作方式,加强本土产品市场推广。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售后服务、种子保管、农田管理以及对环境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种子公司应与农民及行业规范者合作,探索生物技术正确、可持续使用的管理方式。为加速创新,分子生物学家与各领域科学家合作的同时,要与学术界以外诸如种子银行、种子公司以及中小企业的负责人互动,后者填补了应用环节的空缺。范蒙塔古相信,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投资转基因作物,只要能从一个成熟的产品着手,并愿意逐渐推广,从中得到的回报一定能达到投资的预期结果。(半月谈记者 马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