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我国民间育种家的梦想与现实
何为民间育种家?与其他育种家存在哪些不同? 被认可程度较高的民间育种家主要有三个特点:长时间不在科研院所任职并不享受国家固定发放的薪资福利;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或企业,非国家专项经费;生命力强,在较差的条件下仍有受认可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出现。
民间育种家大都处于单兵作战状态,个人能力和资源有限,国家科研项目和相关扶持政策也并没有对其倾斜;而且,国家虽然鼓励个人育种,但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环节设立准入门槛,让他们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有的育种家甚至难以维持生计,更不用说发展壮大。
他们为何还是走上育种道路?除了兴趣,更是希望和寄托,育种家手中的每个材料、组合都承载着使命,一旦培育出好品种,便实现了一生的理想。然而,现状是,他们挣扎在现实与梦想的边缘。[详细]
陈良桂:从政府官员转变为民间育种家
初识陈良桂:身材高大,头发斑白,思维清晰,健谈。和种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很大,那就是袁隆平。认识陈良桂,就得先从他与袁隆平的关系说起。
“那时,我作为广东特邀代表去海南三亚参加袁老师主持的两系杂交稻研究年会,从此与袁老师结下‘良缘’。”陈良桂慢慢地回忆着。已是76岁高龄的他,对时间、品种,以及那些与袁隆平的来往记忆犹新,谈起来更是神采奕奕。
“那时”正是上世纪1980年代,彼时陈良桂担任韶关市农业局副局长、种子总站站长职务,以政府官员的身份与袁隆平结识,与会之行承担着推广良种的重要任务。
“袁老师选育的汕优64,产量高、抗病性好,在韶关仅用三年就推开了,速度之快、面积之大、效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袁老师很是赞赏。”因为推广工作做得好,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积累了不少人气,在海南、湖南,袁隆平旗下号称“八大金刚”的八个课题组纷纷邀请其去考察新品种,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有力地推广。[详细]
今年刚好76岁,陆希声从1976年真正脱产进行杂交水稻育种至今已37年。掐指一算,人生的一半都献给了杂交水稻育种。现在他仍每天早上6点起床思考、工作,只要是在湛江,他一定会去育种基地看一眼,甚至下田泡好几个小时,连一同干活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非科班出身,非科研单位学者,由于资历高、入行久,被业内人尊称为陆叔。也许,他是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生刻苦工作;也许,他太爱杂交水稻了,即使站在高位也宁愿弯下腰来在地里做平凡的工作。陆叔将自己视为种业的一颗螺丝钉,无论钉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陆叔和杂交水稻结缘早在1970年代初就开始。
当时陆叔在湖光镇镇政府担任文职工作,主要是统计农业生产方面的数据,这让他迫切感受到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当时农民种粮水平不高,农村人只能靠晒干的番薯充饥,而在70年代初期文革时期,极少人关注粮食。[详细]
袁亚稳:用育种科技托起米业
他风光过,落魄过,唯一没有放弃的是育种事业。
袁亚稳是谁?这个名字对于广东老一代育种人并不陌生,而后生们可能并不熟悉。要不是最近他在一年内与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田联种业有限公司达成了3个审定水稻品种权的转让,或许他就被淡忘了。
他的经历浓缩时代变迁留给育种人的印记,无论曾经有多风光和落魄,都没有放弃育种。现在他决定再次起步,期待通过米业让人生再次走高。
袁亚稳是全国最后一届工农兵学生,1980年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袁的育种天赋在其毕业设计中就有所展现,当时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图制出一个测量水稻光合作用的简易装置,受到老师们的认可,并被评价为“已达全国水平”。[详细]
叶国珠:一招鲜,食几年?
一种作物,一个品种,一十七年,叶国珠凭借“新秀五号”丝瓜品种在江门地区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叶国珠打算凭借这个品种继续支撑恒丰种子经营部的下一个十年。
自1995年培育成功以来,“新秀五号”丝瓜以其优良的品质和抗性受到菜农的持续追捧,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以上。17年间,叶国珠一直坚持亲自制种,既是育种家,也是制种商,更是种子的一级批发商,恒丰种子经营部虽然体量不大,但俨然是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一年时间就育成了这个品种,几乎是一击即中,幸运成分占了很大比例。”谈到“新秀五号”的诞生,叶国珠并没有去强调培育一个品种的艰难,而是一再提及幸运。“在无数种可能的杂交组合中找到品质产量俱佳的品种,绝对是大海捞针,所以有些人辛苦一辈子也没有育出好品种。我只能说是非常幸运,刚好碰到了这个组合。”
1994年,在鹤山市种子公司生产部工作的叶国珠萌生了培育一批新品种的想法,并且马上就付诸了实践。由于从事种子生产工作,他早已掌握了蔬菜杂交技术,而身在市种子公司并且帮助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育种又让他很方便地接触到大量育种素材。这一年,叶国珠获得了他自己培育的第一批杂交蔬菜种子,并交给当地农民试种,其中一个丝瓜品种让他非常兴奋。[详细]
杨明汉:胡耀邦曾点名要他做汇报
一生成绩卓著,经历波折,共培育出十多个水稻优良品种
1959年育出水稻“千粒穗”;
1960年育出至今世界仅有的“双千粒穗”;
1972年完成水稻三系配套;
1982年至1996年先后育成“两小矮”、“南惠早占”、“泰加占”、“七桂早25号”、“七加占14号”、“七家香”、“万家香”、“泰南占”、“泰加香占”、“新七占”、“维七早”等10多个水稻优良品种。
1998年培育成米质可与泰国“金象牌”大米相仿的“水晶尖”和优质、高产、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三七早占3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