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已经归仓,春耕尚未开始。近日,笔者来到浙江嘉兴,采访了当地的3位种粮大户。
桐乡红旗漾村村支书周阿龙是浙江省内闻名的种粮大户、全国劳模。说到种粮赚不赚钱,周阿龙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但种粮成本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土地租金涨得很快,种粮确实越来越吃力了。”周阿龙说,过去水稻产量比较低,但土地租金也相对较低,每亩只要100多元或索性白种,人工、化肥成本也都比较低,种粮还有钱赚。现在产量提高了,国家补贴多了,但土地租金每亩涨至八九百元,加上种子、化肥、农药及用工成本每亩六七百元,基本无利可图。
那么,既然赚不到钱,周阿龙为啥还要坚持种粮呢?他说,主要是种水稻风险不大,政府能够保证收购。目前种粮普遍机械化,不像以前那么累,而且政府还有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大概有二三百元,这就是全部的利润。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职业化、专业化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大户的日渐增多,新的烦恼开始出现。
许玉君是海盐县武源街道华星村人,自1999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目前共种粮600多亩。据他介绍,随着种粮大户的增加,地方政府的粮食订单反而越来越少。2012年,海盐县的政策是对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大户进行订单收购,订单收购价为1.55元/斤,没有列入订单计划的只有1.43/斤,整整相差0.12元/斤。
许玉君说,自己种粮600亩,亩产按1100斤计算,总产达66万斤,现在每亩大概只拿到五六百斤的订单额度。据了解,订单的减少诚然与大户增多导致“僧多粥少”有关,但也有地方政府从减少地方财政开支考虑,不惜到中西部地区低价购粮。
此外,传统的散户经营、以人力耕作为主的粮食生产方式,逐渐被大户经营、以农业机械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替代后,粮食晾晒、农机具摆放所需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就成了一道新的难题。
平湖市种粮大户朱永法表示,这几年种粮成本逐年上升,但靠政策、靠规模还能赚点辛苦钱。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几十万元的各类大型农机具无处摆放,只能东一摊、西一堆地乱摆乱放。
据了解,为了支持农业生产,有关部门尽管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搭建临时生产管理用房,但同时又明确不能搭建在基本农田上,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让一项好政策形同虚设。因为管理用房必须就近搭建,才能便于生产,但嘉兴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按规定都不能动。
朱永法说,因为缺少场地和烘干设施,2011年春天阴雨天太多,他收下来的麦子因无处摊放全部发芽,损失惨重,而在流转土地上刚刚搭起的简易库房,又因“卫片执法”而拆除。他的心愿是,2013年能搭建起像样一点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让农机具有个安身之所,同时再上马一套烘干设备。(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