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报》:商业化育种莫成“空头支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05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黄明明  浏览次数:190
 

  黄明明

    1月28日,农业部详解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最大的看点是中国种业发展官方时间表公布。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将在2020年建立。

    种子产业被官方认定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核心产业,首次是在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8号文件》)。《8号文件》之所以被很多育种家所牢记,是因为它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种业的全局与未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也被首次明确提出。

    美国成熟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始终都存有争论。但是,“科研单位育种+企业推广”的模式并未带来中国种业的跳跃式发展。不管是让科研院所告别商业化育种,还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我国种业的突围。

    需要明确的是,提升国家的育种能力,政府应该厘清自己的责任。在产业政策基础上,开展种质资源、品种审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共性的基础研究,理应成为政府的公益事业。在此基础上,开展育种的差别化是企业该办的事。

    回望“种业新政”出台的两年,中国种子市场依旧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市场上计划经济和行政主导色彩依然浓厚。品种审定反成掣肘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套牌和侵权种子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公开秘密”。种业正规军由于缺乏保护,依旧是盲目生产、供大于求。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无力,原创育种继续缺失,种植面积最大的国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仍被疯狂剽窃,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更是难逃一劫。

    此次《规划》被视为“种业新政”的具体政策落实,但仔细研读下来,做强中国的种子产业还是停留在书面上的词句,退热解痛的“药方”依旧没有开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说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等大的体制机制问题难以立竿见影地解决,那市场上亟待升级和与时俱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种子法》的更新等具体的“药方”总可以开出吧?

    中国种业期待的是产业政策的促进,而非冲击。未来十年能否引发中国种业变革,光有书面上的政策是不行的,官方的时间表说了也不算,种企的品种推广及种质资源储备才是第一评判标准。

    《中国科学报》 (2013-02-05 第1版 要闻)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