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一亩粮,支出是多少?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财政部农业司、相关部门及基层种粮农民代表。
主产区亩均成本800元左右
据财政部农业司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小麦生产亩均成本达到781元,比上年增加12%,亩均收益409元,同比下降了13%。参与调研的同志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有可能导致农业比较效益的新一轮持续下跌,进而影响农民收入。
去年年末,记者在江苏省泰兴县根思乡南湖村采访了70岁的种粮农民顾玉女。顾玉女介绍说,她家有10口人,7亩耕地,每年种植两茬农作物,即小麦、水稻轮作。去年平均亩产分别达700斤和1200斤,亩均总收入大约是2000多元。在支出方面,以单茬作物统计,每亩地需要种子费30元、机械化播种费40元、复合肥80元、尿素80元、浇地水电费55元、病虫害防治90—100元、机械化收割70元,亩均支出共计445—455元。稻麦两茬作物合并计算,每亩地的成本支出超过800元。这意味着,尽管她家种植了小麦、水稻两茬作物,但其中一茬基本上冲抵成本支出,纯收益仅有一茬。
生产1斤粮食,财政补贴0.14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1月18日召开的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预算达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及补贴支出合计约为7000亿元,按我国去年生产11791亿斤粮食计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中央财政投入的生产性支出超过0.4元,而用于补贴方面的支出则达到0.14元。
据介绍,为支持粮食生产,中央财政在2011年秋冬播前,首次提前拨付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资金1300多亿元,支持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并再次提高和及早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涨幅0.07—0.09元。去年2月2日,国家公布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2—0.18元,这是我国自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总体上调幅度最大的一年。
2012年,中央财政对农业补贴政策做出重大调整,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2月29日,中央财政拨付10.4亿元,对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和冬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给予补助;4月初,中央财政再次拨付22.75亿元,对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西南干旱地区玉米覆膜、“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
在中央财政补贴政策的带动下,“一喷三防”补助帮助小麦主产区减少产量损失90多亿斤;集中育秧补助让南方早稻产区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0多万亩。从补面积到补技术,政策导向的调整,有力保障了去年粮食季季增产。
国家提粮价,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13年,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按粮食主产区每亩地生产1000斤粮食计算,最低收购价政策可望使种粮农民亩均增收100元以上。这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