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南京农大两项国家奖项成果巧解麦病麦种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0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230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实习生 葛潇娴

    肆虐苏、沪、皖等地的小麦抗药性赤霉病有了克星。南京农业大学近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的成果技术,为解决困扰农业领域多年的麦病、麦种难题,拓出了新路。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近年来,在江苏、上海、安徽等地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生产损失,减产严重的可达20%~50%以上,而且感病小麦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少,还因可能含有镰刀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失去食用和饲用价值。

    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发明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氰烯菌酯”原创性新型杀菌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高于传统农药多菌灵3倍以上,田间用药量可减少50%,减少小麦谷粒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90%,以及易降解、低残留,显著延缓小麦衰老和增产的作用。该产品自2007年产业化以来,在全国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多万亩,被证明对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降低赤霉病菌毒素污染有显著功效。

    该项目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十项和地方标准一项,研发并获国家登记的八个新产品/品种累计应用5.1亿亩次,挽回粮油损失1645万吨,增加社会效益128亿元。2013年1月18日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目凭借着保障重要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同一天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南农大陈佩度教授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新及应用”,荣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人类栽培小麦的历史很久远。从野生到栽培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与人工选择,小麦的生产水平与产量逐步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抗病抗逆的能力反而变弱了。”陈佩度介绍说,对小麦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新的抗病高产优质品种,既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又能减少病害损失和施用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

    陈佩度说:“光是在小麦间进行杂交,遗传基础比较狭窄,难于取得突破性效果,而簇毛麦作为小麦的一个亲缘物种,和普通栽培小麦相比,具有高抗白粉病、锈病、全蚀病、梭条花叶病等多种病害,抗旱、耐寒、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等多种优良性状。而这些,恰恰是小麦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种将簇毛麦高抗白粉病、抗条锈病等优异基因导入栽培小麦技术,推动了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选育出的18个小麦抗病新品种,已推广六千余万亩,增产小麦15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35亿元。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