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刘旭  浏览次数:268
 

  考古资料表明,大约距今1.2万年前,古气候进入地质史上的全新世时期,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原始人习惯捕杀且赖以为生的许多大中型食草动物突然减少了,迫使他们转入平原谋生。在漫长的采集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和掌握了可食用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开始尝试种植。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萌芽。农业起源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在这次气候环境的巨变中,原先以渔猎为生的原始人,不得不改进和提高捕猎技术,长矛、掷器、标枪和弓箭的发明,就是例证;捕猎技术的提高加速了捕猎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迫使人类从渔猎为主转向以采食野生植物为主,并在实践中逐渐懂得了如何栽培、储藏可食植物,以及如何驯养动物。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终于发明了自己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的生存方式,于是我们今天称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就应运而生。

  中国是世界上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先民在原始时代首先驯化栽培了粟、黍、菽、稻、麻和许多果树蔬菜等,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据估计,人类曾经栽培过3000种左右的植物,经过淘汰、筛选、传播和交流,其中遍布全球的大约有150多种,而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衣食来源仅依靠15种左右的农作物【1】。这些遍及全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都是原始农业时期驯化栽培的。原始农业时期,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选择驯化并传承下来的农作物资源是后来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此外,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逐渐认识农业发展与“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重要的农学思想。

  中国农业的历史进程中,大致经历了漫长的6000年—8000年的原始农业,4000年左右的古代(传统)农业,100年的现代农业的出现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作物栽培技术特点、不同的农学思想和社会变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将民国之前的作物栽培历史划分为:【1】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原始农业时期);【2】传统农业萌芽期;【3】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4】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5】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

一、史前植物(作物)采集栽培驯化原始农业时期

(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070年)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之前,是直接从采集、渔猎经济中发生的。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集与渔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最初并非通过农业获取食物及其它生活资料,只是在距今1万年以前,农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才逐渐从采集和渔猎经济中产生,并最终替代了采集、渔猎的地位。先民们把一批动植物,有意无意地驯化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是原始农业的最大成就。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他们发现,散落在土壤中的野生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适应着气候周期性变化,定期发芽、抽穗、开花、结实。经过对这些现象的无数次观察,启迪了原始人类的智慧,于是他们开始试种这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活动。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获得成功,逐步积累了植物栽培的经验,开创了原始种植业的先河。

  (一)原始农业时期的作物栽培驯化

  1.原始农业早期栽培驯化的作物品种及特点

  粟又叫谷子,是我国驯化的最古老的作物之一。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陶罐中有大量的碳化谷子遗存,证明我国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栽培谷子。同时也表明,我国黄河流域是粟的起源驯化地。在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里已经有谷子的记载。

  黍也是我国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黍就是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种植的黍子,籽粒比谷子大,脱粒后称为大黄米。

  “后稷教民稼穑”,说的就是黍稷不但被最早驯化而且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后来以“社稷”象征国家。可见黍稷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黍稷与粟比较,其生长期更短、更耐旱耐瘠、更耐杂草,被称为先锋作物。黍稷的地位被粟取代,主要原因是其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驯化作物与自然条件相适应是原始农业时期的特点之一

  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不可能人为地创造适应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因此,顺应自然环境的栽培技术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黄河流域最早栽培的是粟、黍、菽、麦、麻等耐旱、耐寒作物。最先被驯化的是粟和黍,而不是别的作物,这同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以及粟、黍的适应性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是分不开的。首先,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包括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和河南两部,是典型的黄土地带。这一带的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沙,雨量不多,年平均降雨量在250毫米—650毫米之间,义大部分集中在夏季,这时的温度高,蒸发量大,这种条件下,只有抗旱性强、生长期短的作物如粟和黍才能适应良好,其他作物就很难适应了。另外,菽、麻、麦等也是我国北方栽培最早的作物。

  长江流域最早驯化的作物是水稻。中国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我国所有考古发现的农作物中,以水稻为最多。考古发掘发现,1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遗存,绝大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华南地区。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已经普遍种植水稻,这是当时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据有关研究,距今10000年以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珠江流域的气候,十分适合野生水稻的生长,中国南方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7℃以上,为先民们驯育栽培水稻提供了必需的种质资源和理想的环境气候条件。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最初的植物驯化和栽培种类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原始先民们驯化栽培的这些最早的(粟、黍、稻、菽、麻等)作物,奠定了后来中华农业文明的物质基础。

  (二)原始农业时期耕作栽培的主要特点

  1.原始农业发展特点

  原始农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转型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它们大致和新石器早期、中期和晚期相对应。原始农业的萌芽,是远古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不过那时作物栽培还只是一种附属性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资料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原始采集渔猎来获得。但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土地利用的强度逐渐加大。从土地利用和农具发展角度,又可以将原始农业分为:刀耕农业、锄耕(或耜耕)农业、发达锄耕(或犁耕)农业三个时期。原始农业晚期出现了石器农具和耒耜农具并用的局面。由石头、骨头、术头等材质形成的农具(即非金属工具),是这一时期生产力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创造了物质基础。

  2.原始农业时期耕作栽培的主要特点

  原始农业时期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有黍、粟、稻、菽、麦(可能是传入的)、麻及果蔬类作物,桑蚕业也开始起步。但仍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水稻,北方多种粟黍;由较早迁徙的刀耕农业,逐渐演变为定居的耕锄农业;耕作制度也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过渡到轮荒休耕耕作制。

  (三)原始农耕文化特点

  1.不同作物驯化中心形成区域特点鲜明的农耕文化

  至少在8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样被北方居民所驯化。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辛一大汶口文化均以种植粟黍为特征,北部辽燕地区的红山文化也属粟作农业区。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驯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而在湖南彭头山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遗存。

  2.原始农耕文化记载与流传特点

  原始农业时期没有出现文字,但是远古时期的农业实践经验古朴的农学思想,仍然通过几千年来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形成了民间传说、远古神话。史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有:伏羲从渔猎过程中驯化野生动物为家养动物;“神农氏”从采集过程中驯化野生植物为栽培植物等等。由于这一时期处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劳动与创造、胜利与挫折,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历代传递着。经过长期加工与演绎,形成神话与传说,而且这些神话与传说在后人记载中又有所附议,因此除经考古证明了的以外,需要剔除其附议的成分和神话的外衣,才能找到接近真实的历史内核。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