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这是我国首次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规划.《规划》明确将打造三大国家级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即西北杂交玉米种子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并提出了我国种业发展的分阶段时间表.
建成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种业市场化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现代种业的差距依然较大.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是对中央“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要求的落实.
《规划》明确了20种农作物的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既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棉花等15种经济作物,确保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协调性.《规划》要求,各个农作物种业需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挖掘出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种业科研的发展水平.
分区域科学布局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是《规划》的又一大亮点.基地布局坚持“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明确了基地的类型、区域范围和建设内容.从类型上看,既规划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同时也兼顾了重要经济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从范围上看,既着力加强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区域级、县(场)级基地建设,确保种子生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平衡.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表示,《规划》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将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
到2015年基本实现“两个分离”,即积极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前50强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到2020年,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将被建成.
国内种业企业迎发展机遇
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提高,我国种业市场快速升值,已经从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近1000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种业50强企业经营额占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中水稻、玉米种子市场份额超过50%.
做大做强种业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育繁推”脱节.长期以来,“育”基本上在科研和教学单位,“繁”和“推”这两个环节在企业,怎样让“育繁推”结合起来?农业部积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科研单位的育种要素、人才、技术向企业流动,开展商业化育种.同时,江苏、吉林、安徽等省也都出台了一些政策,让科研人员保留身份,带着技术到企业从事研发,这都是机制创新.
据介绍,多个部委出台了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相关政策,既有做加法的,也有做减法的.做减法的例子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减免税政策.
做加法的例子则是建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基金是由财政部、农发行、中化集团共同发起建立,总额15亿元,这对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很有用.
我国巨大的种子市场空间吸引了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抢占国内市场.“国外品种进来是有利有弊的.”马淑萍分析说,从有利方面来讲,一是不少国外品种商品性较好、货架期长,对种业产业发展有好处;二是部分企业还带来了一些先进技术.不过,国外品种进入也带来了压力,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对国内育种也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据介绍,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已经实施.我国种业企业的数量由实施前的8700多家降到现在的6296家,减少了28.7%,同时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6296家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是59家,而之前只有32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是445家,而之前只有324家.
“大企业增加、小企业减少,这是好势头.”马淑萍说,通过《规划》的实施,一定会提升“四个能力”,即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她说,中央和地方对种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出台政策措施之实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种业进入了发展黄金期,未来中国种业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