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气温逐步回升,天气变暖让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提前到来,对于油料作物大豆来说,一年一度的播种工作也正拉开帷幕。但是一份农户种植意向数据令人心生“寒意”,2013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依兰县大豆计划播种面积由去年的48.49万亩减少到18.39万亩,减幅竟达到62.07%,减少部分主要用做水稻和玉米播种。
之前,业内人士也预期2013年我国大豆播种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在国家对谷物品种供给安全重视程度提高情况下,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稻谷会是政策主要扶持和关注品种,保证主粮供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农户弃种大豆,未来大豆在市场中的份额势必每况愈下。
大豆生产形势的“冷却”已是行业人士的共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中表示,从国外进口便宜的大豆来缓解耕地紧缺现状,以便东北优质耕地更多种植大米是一种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正确选择。
然而2月底,农业部种植业司发布的2013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全年力争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而大豆作为主要油料品种,播种面积持续下滑的现状对实现这一目标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中华粮网《2012年大豆遥感估产报告》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531.84万亩,较2011年减少10.82%,其中仅黑龙江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就较上年减少三成以上。
对此,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研究员郭泰呼吁:解决大豆生产的根本措施要靠科技,实现达到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应做到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此前早在2008年,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和东北农业大学研发的超高产大豆品种,每亩单产就可达362.5公斤,这一水平和巴西最新研制的第二代转基因大豆单产水平相差无几。然而,近几年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仅在110-120公斤/亩左右,大豆良种的推广使用似乎未见成效。
当前,在国产大豆生产形势的萎缩状况逐步加重情况下,或许加强对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推广已经迫在眉睫。根据2月中旬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意味着过去几十年我国粮食生产依靠化学药品的时代已经淡去,未来几年,生物技术在粮食种子研发、种植和加工等多个领域将得到推广和应用,转基因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运用会变得更加普遍。
在国内转基因大豆种植还未到来之时,提前普及、推广国产优质大豆品种的种植,提高农户种植效益和种植积极性,同时宣传非转基因大豆的高蛋白特性,大力发展食品大豆加工和大豆蛋白加工产业,树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安全、健康”理念,并建立一套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机制是应对“狼来了”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