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农业界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拿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探讨“三农”话题,当谈到科技和种业发展时,一下激发了委员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研究员薛亮委员发言:“我是搞农业科研的,比较关心和农业相关的东西。有个现象必须说一下,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对我国民族种业形成了严峻挑战。”
薛亮继续说:“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但是种子绝大部分是外国公司的洋种子。这些年种业科技发展,也有不少科研成果,为什么外国种业公司能抢占我们种业市场呢?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掌握良种市场,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目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知识产权的基因大部分由跨国公司开发和掌握。我们在座委员就有研究生物育种的专家,比我了解得多。”
广西区副主席陈章良委员曾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他接过话来:“我们在生物育种科研上与外国种业有差距,但更大的差距在于科研应用,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慢慢也就越来越落后了。”
薛亮说:“的确是这样的。目前,我国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根本原因是产学研严重脱节。我们说产学研结合说了很多年了,但实际情况是研发转化效率太低。”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跃时一听,马上抢过话题:“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商业化研发机构建设,我们和跨国企业在研发实力上有巨大差距。鼓励企业研发、产业化,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对民营企业不能差别对待。我讲个真实例子,财政一部分资金要奖励给育种企业,一听我们是民营企业就不给了,最后给了一个中字头的央企。但实际上,在水稻育种方面,我们的研发更有优势。”
薛亮说:“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种业科企合作发展,整合种业科技资源,探索建立组建大型农业科技研发联合体或科技企业集团。另外,国家应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育种研发、繁育平台和基地。”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马忠明委员表示赞同。他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科技转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