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栋 本报记者 许静
据测算,我省每年稻种需求量达到2400万公斤,玉米种子需求2800万公斤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全局。
在全省启动放心农资下乡的大背景下,本报联合四川日报网做了一次关于放心农资下乡的网络调查,1200多名网友参加网络调查。
带着网友的疑问,记者来到了我省种子的集中生产区成都邛崃市,探寻一袋稻种的“下乡记”。
四级监管网制出“放心种”
网络调查:
66.7%的投票者认为最让人深恶痛绝的是假冒伪劣种子
16.65%的投票者认为最让人深恶痛绝的是假冒伪劣农药
16.65%的投票者认为最让人深恶痛绝的是假冒伪劣化肥
3月13日清晨,记者驱车前往邛崃市固驿镇。行至318国道沿线邛崃段时,窗外的耕地上,鳞次栉比排列着一个个制种企业的巨幅招牌。省种子站站长付洪给记者普及了一下“放心种”的常识:“放心种包括净度、纯度、水分和发芽率四大指标,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都会影响作物产量。”
种子的生产以企业为主体。如何确保企业生产的种子都是“放心种”呢?“农业部派出的检查组就要来四川了,江西省来我省,我们去辽宁省。”付洪说,“这就是确保放心种的措施之一。”“我们不仅要做到"放心种",还力争生产出"健康种"。”在固驿镇一家制种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要生产出“健康种”,至少要有两道关:第一关是净度、纯度关,生产稻种的亲本在下田之前,要经过仔细筛选,生产基地周围要设置空间隔离带;第二关是水分关,在稻种收割之后,要进行清洗、去杂,然后进行水选和烘干,其中含水率是影响发芽率的关键,合格的稻种含水率不能高于13%,刚收获的稻种三天不晾晒就会发芽,为保证稻种干燥程度,企业斥资3000多万元,引进了包括干燥塔和物联网低温仓库等设备,将稻种的水分控制在了健康水平。“一袋种子,在进入市场之前,首先要过厂家的自我监管关,每个企业都设立质监部门,对稻种品质进行监测。除国家层面的交叉督查、省级检查、市县级抽查和企业自查的四级监管制度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购买优良新品种试点、建立种子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等五项制度,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将种子的监测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推进。”付洪说,为确保种子的品质,我省还会在每年冬季将当年生产的种子送到海南的南繁基地进行试种,各种性能合格后才能上市销售。
种子农技同下乡
网络调查:
83.33%的投票者在辨别假冒伪劣农产品时“靠经验”
16.67%的投票者在辨别假冒伪劣农资时“靠科技”
3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临邛镇胜利村。后面是一家制种企业的生产厂房,前面就是该企业的农资直销点。
胜利村村民陈家福正在选稻种,“您平时都在这里买稻种吗?”记者问道。
“是啊,人家是大厂家,又是直销,质量有保证,价格也相因。”陈家福说。
除了厂家直销点,农资下乡还有哪些途径呢?
“近年来,我省已经探索出农资连锁经营、企业直销、基地专业合作社统购统供、社会化服务网点等几种模式。”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种功能模式中,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网点最受农民喜欢,这种网点多以“庄稼医生”的形势呈现,能实现农资和农技一同下乡。
在固驿镇的场镇上,就有一家“庄稼医生”。
胜利村村民吴天明拿了一截长满黄粉的小麦秆来到“庄稼医院”。“这是典型的小麦条锈病。”“庄稼医生”廖应礼对症下药:一亩地用2袋粉锈宁,一共1.5元。
“好安逸嘛,价格便宜,对症下药,老百姓最喜欢了。”吴天明开心地对记者说。
据统计,截至去年,全省仅省供销社系统已规范发展各级“庄稼医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11448个,网络遍布全省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