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有6900多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91家,销售额累计200多亿元;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前5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升至30%以上;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增强,新品种保护年度申请量已超过科研单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水等资源需求增加,耕地红线受到威胁。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科技运用效率,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十分重要。
当前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既迎来机遇,也迎来大的挑战,而且总体来看,外国种业对我国的威胁十分明显。自2000我国放开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后,孟山都、杜邦-先锋、拜耳等跨国种业公司相继进入我国,凭借自身实力瓜分国内种业市场。国外种子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育繁推”一体化,以市场为主导,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发展,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无缝对接。
外国种子企业最大的优势恰恰是制约我国种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说外企的严重威胁是外部因素,那么,我国种业发展机制不适宜,经营模式不适应则是制约我国种业发展的内部核心因素。国内种子企业“散、小、弱”,数量众多,却实力不强;缺乏科研实力,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种子科研力量、人才集中在高校,生产和销售却需要企业,二者之间联系不紧密,如何能够做到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与外企竞争呢?
外部的激烈竞争,内部的自身矛盾,让我国种业发展举步维艰,挑战性不言自明。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对国内种子企业来说可谓是一大利好。我国种业市场份额大概在600亿元左右,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种子企业将会迎来财政、税收、补贴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机遇十分明显。
我国种业发展挑战大于机遇是现实情况,仅凭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难以改变种业遇到的威胁和挑战,关键还在于改革、完善种业当前的机制和经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育繁推”一体化。让商业化育种机制和模式深入到种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