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土地利用是最大的资源开发。隐性土地流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与破坏。”4月18日,一说到将要到来的世界地球日,省肥料登记评审专家、肥料高级配方师张桂兰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庄稼活不用学,就用化肥和农药’,现在的地力跟以前没法比。”上个月,被问及地力,杞县葛岗镇孟寨村农民刘青云直摇头。“前阵子有点旱,这地就干散,种的小麦要是不用化肥,就别提高产了。”这位种了40多年地的“老把式”,抓起地里的一把黄土问记者,“为啥现在种地离了化肥就不行?”
前不久,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在杞县召开。针对刘青云的疑惑,参会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解释说,耕地地力,通俗来说就是土壤的肥沃程度,长期以来,靠施肥增加产量的粗放管理方式,破坏了耕地原有的生态组合,地力下降之后,生产能力也在下降。
3年前,张福锁通过调查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现象,而化肥过量施用正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张福锁分析说,土壤酸化能够加速营养元素流失、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滋生植物病虫害等,从而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长远影响。
今年省“两会”期间,作为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的张桂兰,提交了应该为肥料生产、销售立法的提案。“‘粮乃安民重器、肥乃增粮根本’,通过立法来加强肥料生产、销售及使用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张桂兰在她的提案中这样表述。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据张桂兰调查,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施肥的增产效果,对肥料安全性、适宜性特别是肥料使用后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安全性风险评价重视不够,造成目前由施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企业将几十年前发达国家淘汰的肥料生产技术引进使用,将有害剧毒物质作为肥料的原料或辅料,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从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会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而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这些都是对土壤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应警惕这种隐性的土地流失。“坚守土地红线,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同时必须在耕地质量上有所保障。”张桂兰强调。
据悉,《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正在起草阶段。有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粮食年产量迈上1100亿斤的高起点上,河南能够实现2020年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