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梦,他苦苦追寻了五十年
王珍正在悉心呵护“邺麦44”。记者王阳 摄
方圆十亩的田地里,不仅有翠绿的新品种小麦,更有王珍追求了50多年的梦想。“我要让小麦产量翻番!”75岁老农踌躇满志。
2012年6月27日,本报《临漳一农民要学袁隆平》一文报道了农民王珍的故事,为了年轻时一个偶然的“异想天开”——用茅草和小麦杂交新品种,王珍执著了50多年,历经波折,最终培育出一种无论体积还是结穗数都远超普通小麦品种的“巨无霸”。
文章见报后,引起各方关注,时任市长高宏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农业部门对王珍的新品种予以重视。2012年8月,市农业局组织农业专家,邀请王珍参加了他的新品种的专题座谈会。在农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珍的梦想终于有了发芽的土壤。
当初籍籍无名的品种如今被定名为“邺麦44”,“邺”代表临漳,而“44”是为了纪念王珍44年(从王珍1968年在农场成为农业技术员算起,到2012年定名——记者注)的不懈付出。
初步推算亩产1600斤
对王珍来说,今年是证明自己的关键一年。
过去的几年,王珍的新品种只是种植在不到一分的地里,所以2000斤的亩产只能靠推算得出。本报报道之后,王珍很快就有了合伙人,并拥有了十亩试验田。今年麦收,王珍的小麦产量将得到实践的验证。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试验田。刚刚经历过小雨的洗礼,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试验田的东北角,种了三分地大小的普通小麦专门用于对比。记者看到两种小麦泾渭分明,新品种的麦秆略矮但粗壮,麦穗比普通的大了近一倍,长满麦籽。
“今年最大一株麦穗结了196粒麦籽,一般也有140多粒,一般的麦穗只能结30多粒。”王珍分别拔起两种麦穗向记者展示,“等到灌浆后,麦穗饱满了,穗子会更大,而千粒重和普通小麦一样。”王珍推测,示范田今年“邺麦44”亩产在1600斤左右,远超过普通小麦800—900斤的亩产量。
王珍的合伙人陈富林告诉记者,普通麦田一亩要播种30斤种子,但“邺麦44”只要不到8斤。他算过一笔账,按照邯郸870万亩小麦播种面积计算,光麦种一项就能节省1亿7千万斤。
“巨无霸”引来质疑声
育种、繁殖、示范、推广,是一个农业新品种获得认可的四部曲。王珍说,如今他已走完前三步,而且已经迈出了第四步。但质疑声依然存在,一年时间里,很多人慕名而来,其中既有各大学的教授,也有外省市的农业专家。有的想引进,有的求合作,但欲“眼见为实”的居多,因为“茅草杂交小麦”太过独特,很多人不相信。
今年4月份,中科院农业专家上门拜访,这让王珍倍感兴奋。专家告诉王珍,他的新品种在业内引起不小波澜,有的专家认为这在理论上行不通,有的专家觉得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中科院专家走时带了部分“邺麦44”样本,准备回去做DNA鉴定,证实到底是不是用茅草和小麦杂交而成的。
面对质疑,王珍说他能理解,因为在我国,只要能增产5%以上的新品种,就非常有研究价值了,更何况“邺麦44”的产量翻番呢!“我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我有信心!”王珍说。
专家:让事实来说话
2012年9月17日对王珍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市农业部门推荐下,王珍的小麦品种参加了“冀南水地组小麦预备试验”——俗称“省检”,并在石家庄、邢台、衡水等八个地点异地试种。如果到2015年通过检验,就意味着这种小麦可以大范围推广。
王珍的奇迹能实现吗?市农业局农业技术站站长段美生告诉记者,市农业部门一直在关注“邺麦44”,他本人也到现场去了很多次。对于“邺麦44”,即便在我市也存在不同意见。农作物新品种的认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适应性、稳定性、抗病性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今年是“邺麦44”示范田第一年量产,非常关键。目前,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都不是最后的结论。
段美生说,王珍和“邺麦44”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至于亩产2000斤的奇迹能不能实现,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但无论结果如何,对于王珍的坚持,任何一个农业人都会感到由衷的敬佩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