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勤
滑县白道口镇黄村人承包耕地260亩
本报记者秦名芳通讯员肖文超文/图
5月27日,记者走进产粮大县滑县,采访了该县白道口镇黄村种粮大户于同勤。
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现在看,小麦长势比去年要好,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于同勤站在自已承包的260亩耕地里一边查看苗情,一边对记者说。
2004年,于同勤贷款10万元,从30多户农民手中承包了130亩耕地,前两年,他又以每亩900多元的价格承包了130多亩耕地。
承包地多了,仅靠人力不行,老于先后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带耕犁的拖拉机、玉米和小麦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种地实现了机械化。
“过去粮食产量低,除去成本也就不剩啥了,现在种地靠科技,施肥、喷药、浇水讲科学,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粮食产量,过去一亩地能打800多斤,现在能打1000多斤,收入也高了。”于同勤介绍说。
老于靠种粮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前不久老于花33万元买了辆大卡车让大儿子跑运输,还买了辆面包车用于日常出行,他家里的冰箱、电脑、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
“这都是种粮给俺带来的,现在生活是越过越滋润。”老于发自内心地说。
盼望粮价更给力
“现在像你这样的种粮大户,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记者问老于。
“主要是种粮收入比以前少了,近年来农用物资一直涨,就拿尿素来说,两年前1袋90多元,现在120元左右,1亩地施一袋尿素就要多支出近30元。俺主要繁育小麦种子,两年前1斤1.6元,现在2元左右,一亩地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一年大概需要800元左右,加上900多元土地流转费用,一年一亩地净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老于给记者算起了种粮账。
“种的地多了,就需要雇人,比如浇地需要雇三四个人,收割时需要雇七八个人,过去用工一人一天60元,人还好找,现在一天工资开80元都找不来人。”老于向记者诉说种粮的难处。
“种粮想要收入高,就得有规模,去年俺想再流转100亩地,可是一问流转费用,一亩地要1000斤小麦,这样算起来就不划算了,俺也没有再说这事。”说起不断攀升的土地流转费用,老于很无奈。
“要是粮价更给力一点,农资价格再降一点,国家在贷款、购置农机具等方面向咱种粮大户倾斜一点,种粮的收益会更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更高。”最后,老于让记者多为种粮农民呼吁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