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漫画
植棉效益
“我这六七亩地,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想承包,年轻人都到厂里上班了,不想在家种地了,我年龄大了又种不了,实在不行也只能撂荒了。”滨城区秦皇台乡西张村村民魏国华有点儿无奈地对记者说道。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去年由于受天气、价格等各方面的影响,许多种棉群众的利益受到影响,导致今年许多农民不愿意再种棉,而是选择去附近的工厂打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农民弃棉打工呢?
棉农的一笔账:种棉费力不赚钱
“在公路以南的村子,水利条件好,很多人早就弃棉种粮了。”魏国华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他也会选择种粮,而不是种费力不赚钱的棉花。采访中,魏国华的话里充满了对种粮农民的羡慕之情。
据了解,该乡公路以南的20多个村子,由于土质较好,再加上有良好的水利条件,能利用黄河水灌溉,现在多数耕地里的小麦就要成熟了。而魏国华所在的村庄,和附近的大多数村子一样,因为多是盐碱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虽然这几年随着灌溉条件的好转,部分土地开始改良,但种粮食还是产量不高。而魏国华向记者列举的这些种粮的劣势,恰恰都是当地种棉的优势。该乡农技站站长朱新利告诉记者,秦皇台乡的土质、温度、光照都非常适宜种棉,是滨城区棉花主产区之一。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适宜、又有着优良植棉习惯的棉花主产区,棉农们的心思却已不在棉花上。
“预计全乡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 朱新利解释称,“此前棉花种植面积大,并非棉农自愿种棉,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地的土壤、水利条件不适合种粮。”
据了解,就我市现有耕作方式,种植粮食从种到收,基本都可以用机械代替人力。而种棉却受条件限制,目前只有在前期土地整理和播种时用上机械手段,其余的田间管理、采摘棉花虽然在部分地区也开展机械试点,但大部分乡镇仍以人工为主。棉农的工作量之“重”之“大”且费力不赚钱正是棉农魏国华羡慕“弃棉种粮”的根本原因。“种粮机械化程度高,田间管理相对简单,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即使是按照每天80元工资计算,闲暇时间也能有近万元收入,种地打工两不误。”魏国华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心里的一笔账。
棉花种植趋势:由精耕细作转向精简化种植
记者在该乡采访中发现,农民之所以弃棉打工,与棉花种植效益下滑有直接关系。尽管是经济作物,但去年棉花的种植效益非常低。
在秦皇台乡农技站,朱新利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棉花因受旱涝灾害影响,不仅质量受较大影响,数量也仅能维持在亩产最多200公斤左右。棉农仅能获得1500元/亩的收入。另一方面,棉花种植的投入成本较高,需要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约500元/亩,人工费700元/亩,除成本外,每亩纯收入仅剩几百元,若是承包的土地还要交纳承包费用,按照400元/亩的承包价格,去年棉农种棉不但不赚钱,还会赔钱。
据了解,由于棉价低迷,截止到今年春节前后,尚有30%的棉花还在棉农家中没有卖出。“除了价格不好,棉农惜售外,很多棉农把棉花留着作为家用。用自家种的棉花加工做的被褥不但保暖而且干净,也完全不用担心买来的是黑心棉。”朱新利告诉记者。
与过去棉农留守农村以种棉为生不同,如今的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外出打工。即使是在棉纺织厂,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也已经涨到3000元左右。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能顶上5亩棉田一年的收益。
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寿岐表示:“去年由于受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以及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种棉农户利润很小。现阶段单户家庭的小面积种棉利润空间已经较小,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当前植棉的发展趋势正在由传统的家庭小面积精耕细作转向大面积的精简化种植,棉花的亩产利润可能有所减少,但由于精简化栽培面积较大,所以大面积精简化种植要比精耕细作利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