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危害性大,顽固性强,苗期感染该病后,可引起大量死苗,中期与后期叶片及蕾铃大量脱落,甚至枯死。一般减产30%—50%重者70%—80%,甚至绝产。同时,病株棉铃的纤维品质也明显下降。
(一)病源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的萎蔫转化型,寄主范围较窄。
(二)症状
棉苗子叶期即可表现症状,到现蕾期发病达到高峰,重病株大量死亡。现蕾后,未死病株渐渐恢复生长,出现隐症。至结铃后期,温度下降,病株再次表现症状,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枯死。
苗期症状有以下四种:
1、紫红萎蔫型:子叶或真叶发病,呈紫红色或局部紫红色萎蔫状,这是田间苗期的主要症状。
2、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后逐渐变褐枯死。
3、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呈黄色网纹状。
4、青枯型:幼苗子叶或真叶颜色不变,全株或一侧叶片萎蔫下垂。
成株期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
1、 矮缩型:现蕾 期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病株中,下部叶片出现黄色网纹状或黄色斑块,叶片大量脱落,这是现蕾期常见症状。
2、急性萎蔫型:夏天大雨过后,天气转晴,叶片突然萎蔫下垂,至晚上恢复正常,如此反复2~3天,病株即死亡。
3、顶枯型:多发生在棉花生长后期,病株顶部枯萎,且自上而下逐渐枯死。
同一株可同时表现一种以上的症状类型。无论哪种症状,茎内木质部导管均变褐,这是区别于因干旱、缺肥等引起的枯死棉株的重要特征。潮湿条件下,枯死病株茎秆表面,特别是下部茎秆表面可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三)侵染循环
棉花枯萎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田土壤,其次是带菌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残体以及未腐熟的带菌土杂肥。此外,不少无症状寄主植物的存在,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棉花枯萎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棉籽和棉籽饼;远距离的局部传病主要是农事操作、水流、大风及地下动物等把带菌土壤及病残体扩散所致,施用带菌粪肥也能传病。
棉花枯萎病病菌主要从根鞘直接侵入,但从伤口侵入发病率更高。自然情况下,土壤线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枯萎病菌的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通过表皮和内皮层,进入维管束,并有初生根延伸到次生根,最后侵入导管内。在导管内,菌丝体想上方发展,并能通过纹孔横向扩散。病菌在导管内形成极小型分生孢子,其大小不超过2(微米),它不僅能通過根、茎木质部的导管,还能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输导束。在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棉株表现症状一般为1个月左右。病菌虽在棉株整个发育期都能侵入,但以现蕾期以前最易侵入,现蕾期过后就不易侵入。
(四)发病条件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系统性病害,它的发展主要受到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耕作栽培的影响,除此之外,棉花生育期、品种抗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气候条件。土壤耕层10厘米左右温度影响着病害的发生。一般土温达20℃时,开始发病,25~30℃时最适合该病的发生,形成发病盛期,夏季土温达33~35℃时,病害暂停发展,外部出现隐症,秋季降至25℃左右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降雨是影响病情的另一重要因素,雨水多,分布均匀,而且持续一周以上,发病就重。高温季节大雨导致温度下降,也可引起病情加重。
2、耕作栽培。棉花连作,可导致病情逐年加重。据报道,轮作后种棉花一年的地块发病率1~1.5%;连作棉花两年的为4~31%,三年的为36~42%,四年的为58~71%。粮棉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可明显地降低发病率。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病情较重。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用肥,有助于控制病害发生。
3、选择抗病品种。当前育种家真正育成抗“两病”的棉花品种并不多,据报道,经过大面积生产种植表现较好的抗“两病”的品种有:鲁棉研18号、鲁棉研28号、中植棉2号、新丰66和鑫秋一号新品种。
(五)防治措施
1、清理田园。对前茬种植易受枯黄萎病菌危害的棉花等作物收获后,将残枝、烂叶及时清理干净,耧出地外,进行集中烧掉。
2、深翻土壤、土壤处理并增施农家肥
(1)深翻土壤。深翻土壤可把表层病害残体和病原物碾压在土壤深层、促进加速分解和腐烂。因此,要求深翻15厘米,有条件的可深翻18~20厘米。
(2)土壤处理。在深耕深翻的同时,要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其方法是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甲托)2公斤,兑细干土30公斤随耕地在地面,然后耙平,也可随耕地施在犁底层。
(3)增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有机肥前必须腐熟,未经堆闷高温杀菌的有机肥不能施入棉田,因为有机土杂肥含枯黄萎病菌多,易造成土壤传播蔓延。经高温处理的有机肥每亩施2000~2500公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种植抗病品种,选用“双抗”品种,提高棉株自身抗病性和抵抗能力,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如鲁棉研18号、中植棉2号、鲁棉研28号等“双抗”品种。
4、轮作换茬。实行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盐碱地较重的地块,可种自蓿,以种草养畜。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条件和空间,恶化病菌生存条件,压低土壤菌源。
5、重施钾肥。抗虫棉喜钾肥,钾能促进棉花的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能力,抗逆性和抗病性。结合耕地以每亩施硫酸钾15~20公斤。通过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如有的地块表现不缺钾,也应少施,用量范围在5~10公斤为宜。
6、推广垄作。据调查,起垄种植,在同等条件下,能提早出苗3~5天,而且苗壮,棉苗抗逆性也强。
7、适时播种。我们这滨海盐碱地,地寒、地板、地瘦、提温慢,因此,据近五年的气象资料证明,适宜播期在4月20~26为宜,这时地温稳定通过14℃以上,并且,倒春寒现象也较弱,对棉花出苗后的危害也较小,没有大的妨碍。
8、出苗后喷药预防。棉花出苗后就要用药进行防治,其方法是多菌灵或代森锰锌预防治疗。
9、发病后的药剂防治。若发病范围较大时,用化学药剂喷雾控制病情,对棉田中的重病株及周围的病株进行药液灌根,方法是将喷雾喷头取下,向根部注入药液,每株50~100毫升,每隔5~7天用一次药,喷、灌齐下,连用2~3次。目前,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70%甲醛硫菌灵、80%乙蒜素、15%好友及克黄枯、棉康、克菌灵、广枯灵、施特灵、菌毒清、枯黄绝杀等,可选用以上药剂合理混用,交替使用。
二、棉花黄萎病
(一)病原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属轮枝菌属,大丽轮枝孢菌。其寄主范围很宽。
(二)病症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已成为棉花生产上的主要障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60%以上。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黄萎病的发生较枯萎病晚。苗期3~5片真叶时,开始显症。7~8月份开花结铃期为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斑块,叶缘常向下卷曲,叶肉变厚发脆。以后斑块扩大,但主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现掌状斑块。发病后期,病斑变成褐色,乃至枯焦。重病株下部叶片脱落严重,仅在顶端少量小叶,蕾铃稀少。夏季暴雨过后,有时也会出现急性青萎,病叶似开水烫伤状萎蔫。剖开茎秆,可见木质部导管变褐,但较枯萎病株的色浅。
(三)发生规律
棉花黄萎病菌主要以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棉籽内外、病残体、带菌棉籽壳、棉籽饼中越冬,通过带菌的棉籽、棉籽壳、棉籽饼、病残体、土壤、肥料、流水和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蔓延,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病和病区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株维管束的病害。由于菌丝及孢子大量繁殖,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等堵塞导管,病原菌还可以产生毒素,使植株萎蔫枯死。黄萎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很强,当遇到干燥、高温等不利环境条件时,还能产生微菌核等休眠体以抵抗恶劣环境。因此,病菌在土壤中一般能存活20年以上,棉田一旦传入黄萎病菌,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就会出现“头年一个点,二年一条线,三年一大片”的猖獗危害的局面。
1、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高于30℃,发病缓慢,高于35℃时,症状暂时隐蔽。一般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到7~8月份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造成病叶大量枯落,并加重蕾铃脱落。如遇多雨年份,湿度过高而温度偏低,则发展尤为迅速。病株率可成倍增长,今年的夏秋季正是这种气候。
在北方棉区,黄萎病发病高峰期(7~8月间),一般都具有适合发病的温度、降水量和湿度。7~8月间多出现28℃以上的平均气温,对黄萎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反如7~8月间平均气温未达到28℃,病害发生就重,甚至爆发流行。20℃以下和30℃以上发病缓慢,35℃以上病状呈隐症。
简桂良在200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棉花生育期内,如遇连续4天以上的、低于25℃的低温,则黄萎病将严重发生。1993年、2002年、2003年北方出现大量棉株落叶的病田,主要原因是:7~8月份出现连续数天平均气温低于25℃,导致黄萎病落叶型菌系的大量繁殖侵染,使棉株在短时间内严重发病,叶片、蕾铃全部脱落成光杆,最后棉株枯死。
2、耕作栽培与病害发展的关系
实行轮作能抑制黄萎病的发生发展;灌溉不当、排水不良、施肥不合理,能促使病害的发展。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较重。在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中发病较重。N肥有促进黄萎病轻病株恢复生长的作用,但偏施或重施N肥,有明显促进病害加重的作用。多施钾肥N、P、K合理搭配(1:0.7:1),有利于减轻病害。
3、发病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棉花不同种或品种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海岛棉的抗病性最强,陆地棉次之,中棉最弱。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显著差异,从“七五”以来,我国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中,对黄萎病表现抗病的品种占18.3%,38.9%的品种表现为耐病,35.3%的品种表现为感病。
(四)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倒茬。采用与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2~3年,但与豆科或茄科作物轮作换茬无效。
2、种植抗病品种。(同棉花枯萎病)
3、苗期防治。在棉花2~6片真叶期可用800倍的天达2116+70%恶霉灵WP2000倍液,也可用天达2116+80%绿亨2号700~800倍液(或+70%甲托WP800倍液、30%苗菌敌WP800倍液、50%的多菌灵WP600倍液)混合喷雾,不但较好地防治棉花黄萎病,而且对棉花苗期病害也有很好的作用,(注意:不要单独使用棉花专用型的天达2116,否则会造成棉苗卷叶)
4、蕾铃期防治。在黄萎病的发病初期,可选用枯萎克星500倍液,黄腐酸盐600倍液、70%恶霉灵WP2000倍液或70%的甲托WP800倍液,对发病的棉株灌根2~3次,每株灌200~250ml;同时可任选一种以上杀菌剂+稀释800倍的天达2116+1—2%的尿素+0.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不但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也可兼治棉花后期早衰及棉花红叶茎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