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牵手中国农科院 "盐碱窝"育成蔬菜制种专业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庄爱梅 张亚琼  浏览次数:255
 

     近日,笔者来到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看到村民们正排队等待着合作社工作人员验收蔬菜种。“现在我们收的是洋葱种和芹菜种,6月底已经完成了甘蓝种的验收,仅繁育甘蓝原种的两个大棚就收益9万多元。”合作社负责人于彩洪说。

    繁育甘蓝原种的一个大棚主人是清平镇后辛村村民董芝红,她向笔者介绍道,今年是她繁育蔬菜种的第三个年头,自从这个村“牵手”中国农科院,给农科院繁育蔬菜良种以来,她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董芝红于2010年秋建起的大拱棚,采用人工授粉技术为农科院繁育甘蓝亲本,第一年她种植的3分地就收获原种3.3斤,区分品种以不同价格收购,每斤在3000元至5000元,总收入达10500元。随着技术不断提高,去年收获5斤9两,总收入达11800元。“大棚一年投资,多年受益,工人技术也会逐年提高,所以种植甘蓝原种效益会一年比一年高。”谈到繁育种子前景时,董芝红信心满满。看到繁育甘蓝原种带来的高效益,该村村民张玉俄也参加进来,去年新建了一个繁育甘蓝原种的大棚,期待着能给自己带来大丰收。

    后辛村以及周围村庄田地盐碱化严重,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时候,地里产出效益很低,因此,这几个村是附近出了名的穷“盐碱窝”。正是因为跟中国农科院合作繁育种子,才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繁育甘蓝原种是把单纯繁育良种扩大到繁育原种,总算起来,清平镇发展制种业已经有20个年头了。1993年,桑园村村支书于彩洪了解到盐碱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良种,于是积极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系,开始繁育蔬菜良种。接连吃了三年的“闭门羹”,终于在1996年试种成功,并在1997年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80亩地的白菜种总产2.3万斤,100亩地的萝卜种总产2万斤,当年制种总收入高达57万元。为了将蔬菜良种繁育项目发展成为这一带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2007年8月,于彩洪登记注册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唐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尝到了制种甜头的村民纷纷入社成为社员,扩大种植规模,也有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蔬菜良种繁育中来。合作社逐渐发展了267户村民入社,辐射周边11个村,种植面积600余亩。

    合作社先与农科院签订合同,直接到农科院领取种子,然后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产品最后由合作社回收,统一由合作社送到农科院验收。这种经营模式,合作社成了“大管家”,完全解除了村民“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但也有部分农户仗着合作社能保底,就随意放宽种子生产条件,打算瞒天过海,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彩虹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惨痛的教训。一次是农户往收获的甘蓝种子里掺杂假冒种,造成400多斤种子被中国农科院原封退回。另一次是农户在种种子的大田旁边种上别的种子,为了保证不串种,合作社处理掉了14亩,以每亩2500元的价钱赔偿给农户。于彩虹说,这种现象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影响却是深重的。中国农科院的退货不但让合作社和种植户在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也因为诚信问题影响到与农科院的合作。吃一堑长一智,如今农户们逐渐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他们在田间管理上都非常谨慎地遵照合作社的统一标准,种子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现在很多农户都想加入合作社,期待着能牵手农科院。

    “制种20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农户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我们具备了制种的资源优势。”于彩虹说,“制种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为了提高种子纯度,防止品种冲突,我打算建大方,实现一村一方一品种,让制种产业实现规范化种植。”蔬菜制种产业现在属于弱势产业,仍无法可依。制种产业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管好的产业,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爱护、齐抓共管。于彩虹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法规,让执法部门能够有法可依,介入执法,为产业发展撑起一方纯洁的天空。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