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从甘肃永登走出的小麦育种专家——赵瑜教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0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浏览次数:440
 

赵瑜教授在永登县民乐乡黑龙村的小麦试验田里数麦粒。

  中国甘肃网9月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张旭永) 落日的余晖映在赵瑜的脸庞上,这位78岁的老人脸膛红润,他手扶着麦芒从田埂上走过,喃喃说道:“如果没有能够走出这座大山,我还是这座大山怀抱里的一个农民。”紧随其后的张锦彪接语道:“走出了大山,你就不是一个农民了吗?”反诘一问,赵瑜笑了,张锦彪也笑了。

  张锦彪是永登县民乐乡黑龙村的卸任老村支书,赵老先生回到家乡,每次都由他来作陪。这是这叔侄两人多少年来养成的一个惯例。表叔赵瑜一年不回黑龙村老家来,侄子张锦彪不高兴。赵瑜回家来见不着

  张锦彪的面,老人家心里不痛快。赵瑜老人在老家的田野里耕种了一块田,种植小麦,平日里全靠张锦彪等人代为打理照料。

  赵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植着数十亩实验田,他的这几亩田,如果一年下来喜获丰收的话,过上三五年工夫,八百里秦川或者黄淮地区的共计6000多万亩麦田就会喜获连片丰收。读到这里,大家或许猜出了这位老先生的真实身份了吧。没错,赵瑜教授是给中原粮仓培育小麦良种的老专家,听上去是教授、研究员、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其实天天爬在田埂上,就是地道的一个“农民”,挽起裤腿、头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无疑是叔侄两人对话笑了的原因。但这位“农民”的身价要比普通人高一截,陕西省教育网给赵瑜教授的评价,原话当中是这样说的:“五十年如一日扎根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小麦育种基地,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33、武农148、武农986五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产小麦18亿公斤,帮助农民增收36亿元,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永登学子立志农科研究

  8月份,赵瑜来兰州期间,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这位永登籍的老专家。

  赵瑜1935年出生在永登县民乐乡黑龙村这座偏僻小山村。1949年,赵瑜顺利从小学学堂毕业,紧接着便远赴县城永登上初中、省城兰州上高中。高中毕业后,赵瑜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在校期间,赵瑜有幸师从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当时,蔡旭教授科研活动下面有个小麦育种组,赵瑜在这个组参加了将近一年的小麦育种实践,获益匪浅。通过这次科研实践,再加上恩师蔡旭的熏染,赵瑜深深地爱上了小麦育种事业,并暗下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到基层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选育优良的小麦品种,为解决天下饱暖,为我国农业贡献自己的青春。赵瑜在大学里早已知晓,我国早期的农业科研硅谷有武功(现杨凌)、南京两处,有“南金陵、北武功”之说。媒体的大量报道,加深了赵瑜对武功这一农业科研硅谷的向往。毕业分配方案下来了,正好陕西有一个名额,赵瑜紧抓不放。由此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毅然在分配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陕西”二字。

  从零起步终成小麦育种专家

  1960年底,他如愿进入了陕西省武功农校。当时的中等专业学校一般不搞科研,因而没有科研方面的条件,按实际情况,只能以教学搭桥。根据本人要求,学校安排他教作物遗传育种课,赵瑜心里明白,小麦育种的周期长,难度大,育成一个小麦品种投入生产,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不误时机,他从1961年开始,利用教研组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和一小片农作物品种标本地,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从零起步搞起了小麦育种工作。没有种子室,就利用自己的宿舍,地上烂木箱、纸箱里放的,墙上挂的都是育种材料,每当育种试验播种、收获时节,一些爱好科学实验的学生就是他最好的助手。

  1965年春,陕西省将扶风豆村农场划归这所学校作为教学试验农场,赵瑜作为“第一批次”人员,带学生去农场搞下场教学和建场劳动。那年他把在学校选育的育种材料,全搬到了农场,把根扎在农场,坚持,守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一个个品种。2013年3月6日下午,cctv-7两会特别节目《又是一年春来到》陕西杨凌农业科技专题节目在演播大厅录制,赵瑜作为杨凌科学家代表,应邀走进了演播大厅,讲述育种的故事。

  一波三折育种专家终回田野

  赵瑜深深扎根黄土地,艰辛育种半个多世纪,“十年一剑,五子登科”,这在育种界是不多见的,有人问他有什么妙诀,他说哪有什么妙诀,只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豆村农场解放前是一所教养院,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国营农场,由于归属关系几经变更,从未搞过建设。赵瑜初到那里时,映入眼帘的除了一些烂房、草棚之外,就是一片荒草凄凄的土地,条件十分艰苦,连吃水都很困难。赵瑜看来,这片土地是他要寻找的搞育种的好地方,于是决心就在那里定位扎根,作为向事业高峰攀登的营地。当时学校一些年轻人把豆村农场喻为学校的“西伯利亚”,有的说就是涨几级工资也不愿去那里工作。但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赵瑜在那里含辛茹苦,坚持小麦育种工作至今。陕西媒体记者形象地把赵瑜喻为“西伯利亚的常驻代表”。

  1970年春,豆村农场归属关系因故要改变,眼看着麦苗正在返青生长,所有育种材料全在试验地里,赵瑜心急如焚,一旦农场不属于学校,所有育种材料被人家当粮食收了,多年的心血成果将会毁于一旦。为此他带着不平静的心情来回奔波于农场与学校,在学校领导的理解支持下,经和省上有关部门交涉,农场的80亩育种试验地被暂时保留下来。三年后,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豆村农场又被交还给学校,他又重返为之付出,为之牵挂的豆村农场的田野上。

  不负厚望培育更好品种

  近几年,为了解他最新选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武农986”在各地的生产表现,赵瑜深入该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几十个点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每年跑完黄淮地区各点的品种考察,收获完他的育种基地繁重的育种试验,又不失时机地到自己的甘肃老家永登县调查正在进行的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和他选育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冬小麦品种在当地春种等多点试验示范工作。2012年,赵瑜先后两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讲述育种的故事。2011年、2012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示范区、陕西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先后作出了《关于开展向赵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面对荣誉,他说:“我这几十年,做了一些自己喜爱又符合国家需要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很多荣誉,这是激励、是动力、更是压力。我要牢记使命,不负厚望,依托基础,创新发展,再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作为回报,为建设现代农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思乡心切为家乡建设倾注心血

  赵瑜和老伴都是永登籍人,老伴还和鲁土司家族有渊源。人到老年倍思乡,纵然赵瑜在陕西省承担着国家和陕西省几个科研项目,很忙。但他仍然坚持利用两地农时季节时间差,每年来永登几次,为家乡永登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来到永登,经过走访,赵瑜分析在永登及周边地区种植冬小麦完全可行。据此,他引进我国北方冬麦区有代表性的品种,经多年多点引种试验,获得成功。这是一项种植制度的重大变革,生产实践证明,冬小麦比当地春小麦早熟半月左右,可避开春小麦生长后期的病虫害、冰雹等自然灾害,穗分化时间长,穗大粒多,单产高出春小麦150—200公斤。由于延长了麦收后的生长季节,还可增种一料小日月作物或秋菜,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品种尚不够理想,有的品种品质不好,有的越冬性不好,现正在和兰州市种子管理站合作,进行引种筛选和就地选育,已取得重大进展,近年内可选出冬性强、越冬性好的高产优质品种,这样不仅在永登地区大面积推广,还可向周边地区辐射扩大。大幅提高兰州地区的小麦产量及品质,为当地生产优质面粉提供优质原料粮,将从根本上改变兰州地区优质面粉长期靠从外地购进的局面。

  为了不给当地添麻烦,赵瑜的食住行都自己解决。进行试验示范所需种子都是从陕西运来无偿提供的,搞农业科研推广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跑,为了出行方便,有时候自己掏钱租车。马铃薯是永登县西部山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由于长期种植农家品种,种性退化严重,亩产仅1000公斤左右。为了解决这一生产问题,2004年2月赵瑜专程去青海省农科院找马铃薯育种专家张永成研究员共同研究,确定引种青薯2号、青薯6号等新优品种。经与民乐乡领导研究,决定在马铃薯最佳适生区黑龙村建3000亩异地引种新优高产品种示范基地。由于采用良种良法,出现了该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长势,实收结果,平均亩产达2000多公斤,高产田块超过2500公斤,仅此一项实现农民增收400多元。通过这项规模化引种项目实施,不仅提高了黑龙村农民的良种意识、科技意识,也为周边地区起到了示范引路的广泛效应。村民们都说:“赵教授给我们送来的不光是增产增收,还把农业科学技术送进了田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