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王连铮:菽豆硕果写人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67
 

从北纬29°的四川自贡到北纬42°的沈阳以南,“中黄13”的种植地跨了整整三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的大豆品种。

菽豆硕果写人生

——记著名农业科学家、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王连铮

《 农民日报 》( 2013年09月16日   06 版)

    王连铮在查看大豆长势。资料图

    本报记者 施中英

    脚踏实地耕耘,一生大豆为伴,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育适合中国种植的高产、广适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作点贡献。如今,83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大豆科研第一线,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

    悠悠半个多世纪,王连铮为他热爱的事业挥洒汗水,抒写人生,硕果卓著,即使在位高权重时期,也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没有离开过为之奋斗的黄土地。如今,他每周都要到中国农科院北京南口中试基地查看苗情。他说:“一个科研工作者,不搞科研算什么?”他主持选育大豆品种34个,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其中国审品种10个,在广适和高产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和屡创全国大豆高产纪录的“中黄35”等优良品种,其中“中黄13”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大豆育种理论,提出了在育种上降低大豆株高的途径,改进了广适大豆品种的育种方法。

    大豆育种成果斐然

    从小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座右铭的王连铮,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1949年1月,进入哈尔滨东北农学院学习农学专业,他的系主任是大豆育种学家王金陵教授,受王金陵授课所吸引,王连铮从此爱上了大豆育种。

    1963年王连铮来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和育种研究所,开始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研究。

    1967~1969年间,王连铮与王培英合作开展大豆辐射育种研究,育成了“黑农4号”、“黑农6号”、“黑农8号”和“哈钴1669”等大豆品种,其含油量可提高1~2个百分点。

    1970~1987年间,王连铮与王彬如、胡立成共同主持育成大豆品种12个,其中“黑农35”获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1980年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部分地方发生倒伏,望着减产甚至绝收的大豆田,王连铮心急如焚,他是搞大豆品种研究的,不解决倒伏问题他寝食难安。经过细心观察和育种实践,王连铮于1980年提出了矮化育种目标,即降低大豆秸秆的高度,增加其强度,并提出了降低大豆株高的4种途径,即利用有限结荚品种与无限结荚品种杂交、有限结荚品种间杂交、辐射育种以及从地方品种筛选。这四种途径对指导育种有较大意义,他利用此种理论育成了2个大豆品种。

    王连铮在试验中还发现,野生大豆资源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显著多于栽培品种,因此,在1979~1982年间,王连铮主持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考察及研究,共采集野生大豆576份,发现了一些抗病性好、多荚和高蛋白的材料;同时,发现了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含油量低、油酸含量低、亚麻酸含量高的特点,并将这个特点作为进化程度高低的评价标准,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途径。

    多年来,王连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170余篇;主编/合著专著8部,其中合著的《FeedingaBillion》(《温饱十亿人》),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专文详细介绍,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给该书撰写书评,充分肯定了该书的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2010年获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锲而不舍,成就“中黄13”

    在王连铮的众多农业科研成果中,让国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海拔”是大豆“中黄13”。提起“中黄13”,年过八旬的王连铮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适应性广。”

    选育新品种,是件艰苦而长期的工作,为了育出优质高产广适的大豆品种,高温酷暑、风吹雨打,王连铮都没停下过脚步,在研究所与田间地头往返穿梭,查看大豆长势,看看是否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豆秸由绿变黄,豆荚由瘪变鼓……一年又一年。

    “中黄13”的选育工作是1992年开始的,当时课题组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杂交,经过近6年的选育试验,其后代达到了王连铮要求的效果——产量高,品质好,株高整齐,性状不分离。王连铮说,在山西襄垣县良种场做试验时,“中黄13”的小面积亩产达到了312.4公斤,大面积能达到250公斤;蛋白质含量高达45.8%;籽粒大,商品品质好。

    自1998年开始,“中黄13”开始接受生产鉴定评比,据测算,该品种可以实现增产20%~40%,并且由于它的广适性先后通过了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和四川9个省市审定。

    “一般的大豆品种能通过四五个省的审定就不错了,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没有一个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超过‘中黄13’。”王连铮自豪地说。

    除了“远亲”杂交带来的优质“血缘”外,王连铮还揭开了“中黄13”的另一个秘密,那就是其体内的蓝光受体基因。原来,带有这种基因的大豆品种对光不太敏感,因此适应性才格外突出。

    目前,“中黄13”已陆续在我国14个省市推广种植,累计推广7160多万亩,年种植面积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以来连续7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大豆主导品种,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是自1995年以来唯一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从北纬29°的四川自贡到北纬42°的沈阳以南,“中黄13”的种植地跨了整整三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的大豆品种。同时,以“中黄13”为广适高产骨干亲本培育出新品系308个,其中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新品系38个,整体提升了我国大豆育种水平。

    “中黄13”培育成功了,王连铮没有在成绩面前陶醉,他想的是尽快将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最重要的是服务生产,我们搞育种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新品种真正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所以育种、审定、推广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王连铮说。

    善用人才,建立推广体系

    研究种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被推广应用,王连铮也不例外。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好的品种也怕藏于深闺无人识。如何让“中黄13”这个优良品种推广开来呢?需要人和先进合理的推广方式。

    胡献忠的“闯”入,让王连铮喜出望外。胡献忠是河南省虞城县的种子公司老板。1997年,他来到中国农科院寻找好品种,见到了王连铮,那时,“中黄13”的名字叫“中作975”,还是个品系。

    王连铮听说胡献忠有自己的种子公司,就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胡献忠,正是这种充分的信任对胡献忠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700克,只有700克!胡献忠非常珍惜这些宝贵的种子。由于当年试种效果很好,增产显著,次年试种点纷纷来电索要种子。该品种的惊人表现,让胡献忠看到了重大商机,他用繁育的种子广布点,为将来的种子经营打基础。次年王连铮也及时安排参加安徽省区试,1999~2000年连续两年区试表现为25个试点全部增产,亩产达202.73公斤,增产幅度达16%,成为安徽省区试第一个亩产超200公斤的大豆品种。

    2001年,“中黄13”通过了安徽省和天津市审定。这年,王连铮不仅向胡献忠要种子,还要人:“小胡,跟我干吧。”正是王连铮先生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理念,成就了胡献忠,也是“中黄13”经营联合体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黄13”的推广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仅授权给一家企业,而是授权给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中黄13”推广经营联合体。通过对联合体成员实行经营、市场和利润三方面的监管,并采用一年一授权的方式,对不服从监管或者不适宜参与的企业终止授权,联合体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很快“中黄13”便占到黄淮地区总销量的60%以上,创造了品种推广纪录。这种放射效应带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肩负责任,心系大豆未来

    当今,中国大豆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带着“洋大豆”大举“入侵”,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王连铮说:“人要有追求,学农一辈子,要为我国农业做点事。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我是搞大豆育种的,应该为中国大豆产业尽力尽责,选出好品种,增加产量,减少进口量。”虽已83岁高龄,王连铮仍活跃在大豆科研第一线。

    对于如何发展大豆产业,王连铮一直关注、关心着,并有自己的见解:首先,一定要加强大豆科学技术研究,不断选育优质高产多抗性大豆品种,实行专用品种生产,采用良种良法结合。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大豆单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愿意种植大豆,总产才能提高,其主要措施是要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三是国家要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以增加大豆总产。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扶持大豆生产,扩大对高油大豆良种推广的扶持,并增加对黄淮海地区高蛋白高产大豆良种推广的扶持;加大对大豆科研、原种良种繁殖和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四是要发展订单农业,强化期货市场,促进大豆产业化。五是要加强对进口大豆的管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我们国家13亿人口,粮食安全的压力很大,实现粮食增产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要综合运用良种和良法,才能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这就不断地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提出新要求。”与大豆打了50多年交道的王连铮,情怀依旧,责任依旧。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