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探访省农科院科研基地,揭秘抗普通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受体玉米
培养目的
抵抗常用的除草剂草甘膦
转基因来源
一种在连续十几年倾撒草甘膦的地里依然存活的微生物
培育历程
5年研究,已有前期试验成品,但还未进行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价
其实,四川在转基因水稻、玉米、棉花等方面均有研究,比较有优势的是抗病虫害的转基因水稻、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但四川的转基因水稻、玉米等研究都在实验室阶段,并未进行产业化应用。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就来到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一探转基因作物的成长历程。该所正在研究和培育的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种,是一种用微生物与玉米基因结合培养出的玉米品种。
从微生物中找到的基因
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需要的基因再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
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产量,在四川,种植玉米的农民都知道:玉米地里杂草多,往往会造成玉米不同程度减产。用最常用的除草剂草甘膦可以除草,但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2008年开始,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桂容和课题组开始研究培养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经调查、研究,课题组在一家草甘膦生产厂家旁边连续十几年倾撒草甘膦的地里,找到了一种“高压”下依然存活的微生物。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分离克隆出这种微生物的一个基因,它可以很好地“对抗”草甘膦。
用枪或菌植入基因
找到“对抗”草甘膦的基因后,下一步便是将其导入玉米幼胚,培养新的玉米品种。
余桂容带着成都商报记者走进了该所的转基因实验室。在全程无菌操作之下,研究人员将玉米幼胚放入培养皿,然后再用基因枪或者农杆菌,将准备好的基因导入幼胚中。
之后,研究人员就在培养皿中加入草甘膦,再进行培养。在一个多月时间内,能够适应草甘膦的继续存活,越长越大;而没有“对抗力”的则萎缩死亡。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后,会被送到全封闭的温室大棚,在幼苗阶段,试验人员又将草甘膦涂到玉米叶子上,看其是否枯萎。如果枯萎,就说明这种这株幼苗的抗草甘膦性能较差。
种植出成品玉米后,一部分种子会得到保留。这些就是有对抗除草剂基因的玉米了。
还要测试食用是否安全
不过,余桂容表示,这仅仅是该项目的前期实验室阶段,距离应用甚至产业化推广还有很远的路。一个转基因作物要应用,除了前期试验,还有后续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价。包括食用安全性评价和环境安全性评价。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了作物营养成分是否发生改变、毒理学试验、过敏性试验等等。
她表示,与传统的农业嫁接、杂交等方式相比,转基因作物最起码知道转入后是否引起了受体的基因突变。成都商报记者祝迅
摄影实习记者刘海韵
半成品是如何封锁的
正如电影中一样,这些还处于试验阶段的转基因作物是被重重封锁的,避免其基因影响外界植物。
隔绝
种植的温室除了两扇铁门,还有约4米的高墙,让花粉很难飘出去。基地外侧也没有玉米或者近缘属种的植物。
焚毁
除了培育基地的严密“布防”,研究人员对种子、作物秸秆等处理也非常严格———全部烧毁并深埋
蒸杀
操作过程中剩下的基因工程菌,也不会随便丢弃,而是放到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器内,消毒15分以上,保证这些菌群失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