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觊觎下的三大作物
国内种业混战,外资巨头乘虚而入。
自2000年我国种子法颁布以来,中国种业市场逐步开放,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势如破竹,大豆、棉花、高端蔬菜与花卉等种子已经失守,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成为其精心布局的主战场。
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介绍,截至2012年底,外商投资的企业,在种业市场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有25家,其中4家是经营玉米的,1家经营棉花的,其他是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的。上述外资企业中,包括杜邦先锋、孟山都、利马格兰等世界五大种业公司巨头。
最早进入中国的是美国孟山都。
2001年3月,孟山都从中国广西发端,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孟山都占49%股权),在中国开发培育“迪卡”系列玉米种子。目前,“迪卡”系列在广西的玉米种植总面积约占16%,同时触角伸向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
美国杜邦先锋则选择了中国北方。
2002年,杜邦先锋与登海种业合资成立登海先锋。2006年,杜邦先锋又与敦煌种业合资成立敦煌先锋,杜邦先锋均占49%股权。由杜邦先锋选育的“先玉335”很快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神话”,推广面积居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第二位,高达70%以上的毛利率让业界眼红不已。
与孟山都和杜邦先锋相比,隆平高科的“玉米合资计划”则没有那么幸运。
2007年,隆平高科与法国利马格兰展开合作,后者受让隆平高科大股东“新大新威迈”46.5%的股权。2011年初,利马格兰将受让股份转回隆平高科,双方拟另行投资2亿元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同年底,担任公司总裁19个月的“种业达人”刘石辞职。此后,刘带着法国方面的玉米种子技术组建国欣农业,而隆平高科与法国利马格兰的框架性协议至今束之高阁。
华南农业大学经贸系主任熊启泉等人曾就中国种业开放十余年做过一次回顾与反思: “先玉335”虽然种植面积仅次于“郑单958”(由国内堵纯信教授育成),但从种植面积看,后者超过前者2倍以上,外资玉米尚不构成重大威胁。
三大农作物中,国际种业巨头暂未染指国内小麦与水稻。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小麦生产国都开展了大规模杂交小麦攻关研究。但因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其遗传机理更复杂,科研难度更大,全球小麦至今沿用常规品种。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在三系杂交小麦科研上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今年5月中旬,袁隆平在考察该基地时给予高度评价:“对抢占国际现代农业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小麦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持续突破,技术始终走在国际最前沿。
但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看来仍有紧迫感:“美国杂交水稻技术现在发展很快,德国拜耳的两系杂交水稻在世界第一大水稻种植国——印度也发展得非常好,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
同时,一个让种业尴尬的事实是,中国粮食虽然实现“九连增”,但商务部近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大农作物进口不断创新高,一度出现净进口情况,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以下。
中国种业对外开放不可逆转。
采访中,多位企业家与种子行业科技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何应对外资冲击,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如何沿着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这两条主线做强民族种业,种业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是绕不过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