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朱敏记者黄辛)
种子用量、施肥量减少20%,穗粒总数比常规稻增加近50%,每亩较现有杂交稻增收350元以上。记者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由该校科研人员培育的“金汇优50”和“早丰优69”优异水稻品种,将有望于明年通过品种鉴定,为市民的餐桌增添“柔软可口”的大米。
项目负责人张大兵表示,他们利用上海地区的常规稻“9522”为基础,建立大规模水稻突变体库,分离30多个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关键基因,选育了新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并开展杂交水稻分子育种。
“历经多年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对光和温"敏感"的新型水稻系,可通过光照时间长短来实现不育系的育性转换,通过分期播种实现两系杂交水稻的稳定、高效制种和繁种。”张大兵表示。
同时,科研团队还采用分子标记手段,研制出一种根据水稻幼苗期叶片颜色深浅、通过肉眼分辨杂交水稻品种纯度的体系。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鉴定时间,节约检测成本,为杂交水稻种子提前销售提供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3-11-0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