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省如何培育出明星种企?请看——创新驱动的“勿忘农”密码
《 农民日报 》( 2013年11月11日 05 版)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浙江农村信息报记者 陈小平
作为农业小省的浙江,能否培育出自己的大型种业企业,一直备受争议。忧虑者认为,浙江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抑制了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种业可谓先天不足。
但“勿忘农”用十年实践回答人们,农业小省一样可以培育出明星种业企业,而其中的奥秘,该集团总裁王健敏概括为:创新驱动。
没有品种
创新机制育品种
今年,“勿忘农”选育的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以平均亩产682.67公斤、最高亩产705.33公斤的成绩,刷新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纪录,成为浙江省早籼稻品种产量之王。
“中早39”今年刚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的新品种。凭借高产、高结实率和突出的抗病性、抗倒性,该品种一举成为浙江早稻首选品种,并已经成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南方稻区早稻的宠儿。
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高产、优质品种,是种企最大的梦想,也是市场制胜的法宝。但“勿忘农”原是一家行政性公司脱胎而来,既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种,也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当时可谓两手空空。众所周知,培育新品种是慢火熬三七,没有十年八载的功夫,无法修成正果,那么,“勿忘农”究竟是如何获得快速突破的?
公司成立不久,勿忘农集团就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签订中长期科研合作协议,双方优势互补、知识产权共享,共同开发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稻新品种。双方合作育成的第一个品种名叫“中浙优1号”,亩产650-700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815.97公斤,这一成绩创造了当时浙江省杂交稻单产的历史最高记录。
之后,双方又陆续合作育成“中浙优86”、“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等新品种。中浙优系列不仅牢牢占据了浙江杂交稻市场的半壁江山,还辐射到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安徽、贵州等省外市场,至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000万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稻品种之一。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勿忘农”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合作研发道路。通过“前期风险投入、中期补助、后期返利”的形式,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勿忘农集团与浙江省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等省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西瓜“丽芳”、“浙蜜5号”、“浙蜜6号”等深受种植户喜爱的品种,均是该集团与各科研院所合作选育的成果。这些通过审定的品种,知识产权双方共有,并由勿忘农种业在全国独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激发了科研院校育种创新的积极性,使种业企业降低了培育成本,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新品种,充分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没有人才
创新方式建团队
衡量一家种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外部来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品种,有好的品种就是王道;而从内部来看,最重要的当属企业科研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就谈不上新品种、好品种。
对“勿忘农”而言,因为至今尚未完全挣脱束缚,面临着体制机制的种种束缚,因此,获得人才比获得品种还要困难。为了解决人才瓶颈,近年来,“勿忘农”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合作开发,借外力为我所用,与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以及省内一些地方农科院所合作。
“这些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品种选育,有自己的科研力量,基础较好,有些机构在某些领域还有比较突出的长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多年累积的种质资源。与他们进行合作,双方取长补短,短期内有利于弥补我们公司育种力量的不足。”王健敏说。
正是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合作理念,让“勿忘农”近年来合作育种的步伐越迈越大。为提升联合育种成效,缩短种子从试验田到农田的过程,除了纯粹的科研院所外,该集团还将产业链另外一些环节的主体也整合进来。
2010年,由该集团牵头,联合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瓜菜生产和加工企业共17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浙江省瓜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一个为科研院校与企业对接搭建的平台。联盟通过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双向有机对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同时,结合省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省旱作粮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做强全省种子行业。
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勿忘农”没有忘记企业发展的另一条腿——自身科研力量的组建和培育。经过几年的前期积累,2010年,“勿忘农”在浙江省率先成立了种业科学研究院,组建了水稻、瓜菜、旱地油菜等研究所,形成了由博士、硕士研究型人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组成的3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研究院为载体,该集团在浙江、海南、黑龙江建立科研基地,重点开展番茄、黄瓜、油菜、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新品种选育,目前已育成了“碧翠18”、“钱塘旭日”等多个具有特色的新品种。
从合作开发到自主研发,勿忘农集团的科研创新之路越来越明晰、越走越顺畅。截至目前,该集团通过合力攻关,已累计推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也让“勿忘农”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希望和动力。
没有市场
创新理念建平台
勿忘农集团地处农业小省,创立之初底子薄、实力弱,然而公司通过营销推广精细化,展示平台直接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三化”建设,努力做好营销内功,从而在强手林立的种子行业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示范田、示范方既是优良品种的展示窗口,又往往是品种间直接PK的舞台,为达到展示示范效果,每次现场观摩会,“勿忘农”总会与农技推广部门一起,把育种专家、推广专家、推广管理部门和种植户聚到一起深入交流,把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品种的优缺点宣传到位,引导种植户通过技术手段规避一些产品缺陷,确保丰收。
为了缩短种子推广过程,2010年以来,“勿忘农”利用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和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为载体,进行新品种推广。五届种博会累计展示瓜菜新品种4000多个,其中发布适宜浙江省种植的优良品种230个,吸引了数万人到会观摩交流。创新园、种博会这种实地、实物面对面的直接展示推广方式,成为“勿忘农”营销的一大创新。
质量控制与市场推广密切相关,是市场推广的基础环节。为此,“勿忘农”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制繁种生产规范、检验规范、加工储运规范,并通过条形码、防伪码和物流码的运用,实现了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
行业评说:不自主,难自强
宋修伟
进入种业新政实施的第三个年头,政策对行业的牵引和影响正充分发酵。三年间,2700多家企业在市场大潮中销声匿迹,也有不少企业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企业间的分野越来越明晰。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往往是那些重视创新的企业,才在此番行业洗牌中立稳了脚跟,并具备了逆势而上的冲劲儿,浙江勿忘农集团算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在当前的体制机制内,“勿忘农”已经把创新的理念发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然而,既有的进步掩盖不了发展中的隐忧。正如一位业内权威人士所反映的: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水平这么高、农业科研水平全国首屈一指的东部沿海地区反而出不了大型种企,种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如中部地区的省份?这其中不排除有地方政府不愿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行政惰性;也不排除有科研单位实力强、企业发展空间小的客观环境,更不排除有企业自身安于现状,不愿意直面市场的主观畏惧。
种业强,关键要企业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地方政府必须从行政层面扫清体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给予政策扶持,促进种业政策、科技、资本、人才和管理之间良性互动,为企业逐步成长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更适宜的政策环境。
从企业自身来说,自主才更有核心竞争力。一是不能在体制的保护下安于现状,要扔掉拐杖,尽快在市场大潮中适应环境、迎接挑战;二是不能沦为科研单位的附庸,要把技术研发的指挥棒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从这两点上看,“勿忘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