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广元培育“种都100”通过省级审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19  来源:广元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68
 

玉米新品种在全市共推广49万亩成农民丰收希望

  玉米新品种――种都100,是建市以来,我市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推广面积49.57万亩,总增产玉米3644.2万公斤――

  种子的力量 丰收的希望

  记者日前到利州区白朝乡月坝采访,快要到达目的地时,茫茫大雾袭来,置若仙境。从香菇棚走过,一栋两层小洋房屋檐下晾晒的一排排玉米棒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部分玉米苞大粒饱,而另一部分玉米则显得小了很多。

  为什么晾晒在一起的玉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兴隆村5组村民杨秀林解开记者的疑惑:“我们今年种了两样种子,大苞是我们种植的新品种――‘种都100’,小苞是我们的本地苞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种子的力量,农民丰收的希望。

  市农科所所长罗仁革告诉记者:“‘种都100’2011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年来,省内累计推广110万亩,增产粮食0.8亿公斤,农民增收1.78亿元。”

  历经艰辛,“种都100”破土而出

  广元地处川北,以山地地形为主,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生态类型,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外来玉米品种的推广种植。培育出适合广元特殊物候条件下的玉米新品种势在必行。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市育种工作在经历重重困难后,搜集到全国各地的玉米品种资源2000余份,并且在经过多年的整理改良后,先后选育出“广双二号”、“大黄双六”双交种和“广花一号”、“广试一号”单交种,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亩,有效推动广元玉米良种化进程。虽然,这些品种在广元本地丰产性表现突出,但在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中却达不到增产标准,进而无法审定,最终在2000年国家颁布《种子法》后,退出历史舞台。

  困难终究难不倒科研人员,从“十五”时期开始,广元市农科所对育种目标重新定位,制定出“333”育种计划,即三大结合、三大改良和三大突破,并且积极向国内科研院所学习先进经验,探讨育种方法。十多年来,农科所科研人员努力探索,玉米自交系选育规模近10亩,累计测配新组合11000余个,而“种都100”就是这万里挑一的育种成果。并于2009年5月13日,经四川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讨论鉴定,通过审定。

  区域测试,四个“硬杠杠”高效达标

  四川省玉米审定标准有四个“硬杠杠”:第一,比对照增产超过6%;第二,增产点超过70%;第三,五病一虫没有高感;第四,父本和母本是新的自交系。为达到评定标准,“种都100”从2007年开始区域试验测定。

  2004年“种都100”在海南测配,2005年通过广元、达州、绵阳等多个地区试验,平均亩产538.3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7.5%,增产效果极为显著。2006年,广元市农科所将“种都100”提供到四川省玉米联合试验中,经全省五个试验点的产量汇总,增产幅度达到晋升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标准。

  通过2007-2008两年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情况汇总,“种都100”平均亩产496.5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95%,满足了四川省玉米审定标准的第一个标准:增产超过6%;2007-2008两年测试了20个点次,增产点17个,这就满足了四川省玉米审定标准的第二个:增产点超过70%;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种都100”五病一虫中没有高感,抗病性达到审定标准;而经四川省玉米品种专家组对“种都100”的田间技术鉴定和DNA室内鉴定,确定“种都100”的父本和母本是新的自交系;“种都100”达到审定的四个硬标准。2009年5月13日,经四川省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广元市农科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种都100”通过审定。

  助农增收,“种都100”冲锋在前

  “种都100”是我市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填补了广元没有省级审定粮食作物品种的空白,获得2009年度广元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0年开始在全省推广。市农科所加强“种都100”示范推广,分别在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昭化区、利州区建立了示范点17个、展示片17个,辐射带动面积49.57万亩。

  在海拔只有500余米的苍溪县石门乡龙水村示范区,记者发现该乡农民在农科所技术人员定期培训下,已基本掌握“种都100”种植技术。面对3-4月春旱,市农科所做好预防措施:提前在2月中下旬开始统一地膜育苗,科学避开干旱,有效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移栽成活率。在测产验收时,苍溪县人大副主任王成文说:“没想到广元市农科所能选出这样好的品种,是我见到最长最棒的玉米。”

  杨秀林指着晾晒的玉米棒子一个劲儿地说:“这个品种真的不错,因为我们这海拔有1300多米高,不是啥子品种都适合种植,但像昨年我们这苞谷就收得不错,只是今年的雨水太多了,产量不算最好的,明年我肯定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定能卖个好价钱。”经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较本地玉米翻一番,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成绩已属过去,科研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市农科所研发的又一个玉米新组合GY0018已通过亲本、杂交组合的省级技术鉴定,明年将提交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实习记者欧阳亚丽)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