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我国农村农业改革全面深入,土地流转加快,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增多,新型职业农民及农业经营组织对精准化科学种田、农化服务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今天,本版请来长年奔忙在农化服务一线的专家谈谈自己的调查,望对广大农技人员有所启发。
今年秋播时节,笔者走访河北南部时发现,很多农民种小麦还在人工撒肥,肥料一撒了之,追肥时甚至不用泥土覆盖。已被当地广泛应用的小麦播种机本可实现种肥同播,但在保定、石家庄、邢台、沧州等地,很多农民却只用播种机的“种仓”播种,闲置播种机的“肥仓”不用,靠人工撒施肥料。难道农民不会算用工这笔账么?笔者在河北保定市徐水县正村乡对种粮大户郭桎刚进行了施肥方式调查,据笔者了解,实则不然。
近年我国肥料无论产业还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技术水准已获明显提升和长足发展。但是,与之配套的农化技术服务工作却相对薄弱,农民施肥方式偏于粗放,不够合理精准。
机械化施肥让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工省力,在一些日用工费向数百元飙升的地区,种肥同播机等施肥机械的普及,无疑成为种地农民的福音。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农化技术服务与指导,一些地方的农民对于充分利用农业机械、科学合理施肥还存在知识储备和认识上的不足。
国家大力补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有9年,各地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针对性、让种地农民增产增收方面成效明显。但是,上述地方农民的施肥方法却让这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打了折扣。据笔者了解,各地测土配方肥推出的多为掺混肥料,如果农民一撒了之,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浪费了人工,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还存在因人工撒施造成施肥不匀的问题。笔者曾追问郭桎刚,为何宁愿“费时费力”给200亩地撒施肥料,也不采用种肥同播机械时,他的回答透出很强的焦虑:“种肥同播不会烧苗吗?小麦不出苗咋办?”显然,由于缺乏有效的施肥指导,当地很多农民对种肥隔离、种肥同播与水肥耦合的施肥技术所知甚少,致使他们宁可“费时费力”,也不采用“省时省工”的机械化施肥技术。
进一步了解发现,当地农民不仅小麦底肥施用方法有问题,还存在返青时氮肥施用过量、施用时间与作物生长不同步等问题。由此看来,虽然我国肥料的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但农民的科学施肥水平与之难以匹配,尽快加强针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施肥水平十分必要。
我国农业自古就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尽管种地成本逐年攀升,但只要眼见实效,农民都是爱学习并善于学习的“有心人”。作为农技推广工作者尤需耐心,更需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笔者针对郭桎刚的疑问回答:“如果种肥之间隔离6~8厘米,及时浇水保持墒情,完全不会烧苗。”笔者的回答显然没让老郭满意,他固执地瞪大眼睛说:“那要是真烧了苗,不出苗咋办?”“这样吧,您可以种一小块试验田嘛,甚至可以做得很极端——种肥同播不刻意隔离、不浇水,就依靠现有的墒情,看看出苗情况。如果不出苗或者减产损失也不大。如果没什么问题,明年就全用种肥同播,这能帮您节省不少人工呢。”方案得到了老郭认可,他立马叫撒肥的工人留下4亩左右的地块,以备种肥同播。
老郭还真是“有心人”,他在这块试验田做了极端实验。试验田一直留到寒露过后多天,等10月19日土壤墒情下降了才播种。11月13日因工作关系,笔者又来到老郭地里,专门察看种肥同播试验田。“怎么样?烧苗了没有?”老郭憨笑道:“你说的方法真不赖,种子配上锌腐酸二铵没有烧苗,苗全长出来不说,苗情很好。”我们挖出几棵小麦,洗干净根和人工撒肥的小麦做了一下对比,小麦根系优势明显,老郭十分满意。
其实肥料一撒了之,折射出我们农业生产与技术管理中的种种疏漏。为此笔者建议,只有多方努力才能堵漏增效。一是政府重视。相关农技推广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力度,调动多种政策手段及经济杠杆,引导行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平衡施肥水平。二是企业行动。当前化肥生产企业把更多的精力、资源投放在肥料本身的研发、生产上,而对农化服务投入的力度相对薄弱。现在单一的产品供应已不能很好满足农民尤其是种田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他们对农化服务甚至全程化整套种植管理方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谁满足了消费者,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市场份额。三是市场引导。加快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甚至鼓励、扶持一批专业化、全程化解决农业生产及管理的农化服务公司,健全多样化的农化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