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院士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1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甘丽华  浏览次数:271
 

 

  本报记者 姚学文

  北京时间4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殊荣,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社会对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像历史上任何一项大发明一样,杂交水稻在刚诞生时,也许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过多的关注,但日月如梭,天地恢宏,随着杂交稻种子逐步播撒到世界各地,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给世界带来的惊奇和影响,就不能不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水稻产量平均每亩不到300公斤。粮食的异常紧缺,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品尝了饥饿的滋味。三年自然灾害,更增加了国人对于饥饿的恐惧。直到今天,不少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还心有余悸,吃饱饭成了当时人们的最大心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在布朗看来,中国人多地少,而且随着人口增长,以及耕地的消耗,将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饥饿的中国将不仅带给本国众多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将影响世界。“中国威胁论”由此产生。

  然而,21世纪早已来到我们面前,布朗的论调却完全没有成为现实,中国人不仅吃得越来越饱,而且吃得越来越好。中国不仅改变了粮食缺口大国的形象,而且成为了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中国不仅没有成为世界的威胁,而且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全世界,上个世纪中叶,饥饿也无处不在,资料显示,有一半人吃不饱饭。现在,受饥饿的人,已经减到20%%。

  是什么因素让布朗的论调失灵?是什么因素使全世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杂交水稻的发明和大面积推广功不可没。

  (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地处湘西偏僻山区的安江农校。外面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然而却有一个30来岁的青年人始终不为所动,每天都带着自己的两个学生在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研究———发明杂交水稻。这个年轻人就是该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他的两个学生,一个叫李必湖,一个叫尹华奇。

  发明杂交水稻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在传统经典遗传学的观点中,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杂交也没有优势。但袁隆平知道,水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要让人们吃上饱饭,就只有提高水稻产量。发明杂交稻也就成了他的一个梦想。

  挑战经典权威理论谈何容易。但不信邪的袁隆平,从那时起,硬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带领自己的助手,历经10余年磨难,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在1974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杂交优势和推广价值的三系杂交稻“南优2号”,水稻产量最高达到五六百公斤。尔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又在三系杂交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发明了两系稻。再一次将水稻单产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不仅产量达到了七八百公斤,而且品质大为改善。

  如今,在袁隆平“种三产四”新设想的感召下,我省上下正在进行杂交水稻新一轮的大决战,届时种三亩超级杂交稻,就可以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产量。

  (三)

  5月13日,中央新闻单位袁隆平事迹采访团,来到位于湘潭县的“种三产四”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基地采访。记者一到,农民就放起了鞭炮。农民对袁隆平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感人的场景,不知有过多少。1998年,郴州北湖区华塘镇农民曹宏球自掏五六万元,为袁隆平塑了一尊汉白玉像,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一个纪念广场,曹宏球还将这个广场取名叫稻仙园。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几次几乎被饿死。“我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顿饱饭。”曹宏球说起这话,眼眶有点湿润。杂交水稻开始在曹宏球的家乡推广后,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从此,曹宏球家不仅吃饭不再是问题,日子也一天一天好起来,并且成为了当地最早致富的农民之一。

  “富裕了自然不能忘记‘挖井人’”。曹宏球的话道出了中国8亿农民的经历和心声。杂交稻发明后,经过品比试验和示范,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当年在全国就获得大丰收,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随着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诞生和推广,中国的水稻产量更是不断迈上新台阶。据统计,从1976年到2005年的3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约56亿亩,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全国杂交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就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饱尝饥饿的中国人从此吃上了饱饭,在农民眼里,袁隆平也就成了“米菩萨”。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由此可见袁隆平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杂交水稻成为我国的一块外交品牌,逐步走出了国门。1979年,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杂交水稻被转让给美国,并在那里开花结果。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选择15个国家,并给他们提供经费,推广杂交水稻,这为杂交水稻在世界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良机和条件。袁隆平曾以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的身份,3次赴印度,27次到菲律宾指导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并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合作交流,还在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进行穿梭般指导和讲学活动,先后提供了5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在南亚和东南亚进行试种推广。

  这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使杂交水稻的种子逐渐播撒到全世界。目前,杂交稻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

  在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到2003年已突破60万公顷,产量比常规稻高40%%以上,为保障越南的粮食安全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越南政府于2002年5月特授予袁隆平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徽章,以表彰他对越南杂交水稻发展的卓越贡献。菲律宾,为了甩掉粮食进口国的帽子,对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极为重视。从1995年开始,他们把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到2004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公顷,基本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菲律宾总统曾三次会见袁隆平,高度评价其为世界杂交水稻作出的重大贡献。美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杂交水稻较早的国家,从第一次引进杂交水稻试种,其增产效应被美国人惊呼为“东方魔稻”起,到现在杂交水稻在美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都在不断增加。

  1982年,袁隆平去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一个学术会议,当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向袁隆平鼓掌致意。从此,袁隆平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如今,古稀之年的袁隆平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二是让杂交稻进一步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如果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10%提高到20%,国外推广面积增加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计算,就能总增产3000万吨,这样就可以多养活数亿人。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