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中国种业现状:高库存、弱研发和“盗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邵海鹏  浏览次数:787
 

原标题:机遇与积弊下的中国种业调查

      2014年开年,种业很红。

      2014年中央1号文件首度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几笔画出“种业大发展”前景,然而中国种业诸多沉疴如高库存、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双重竞争等依然未得解决。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7家种业上市公司中除了登海种业[-2.69% 资金 研报]和大北农[2.57% 资金 研报]以外,另外几家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全部出现下滑。

      这意味着中国种业库存化严重背景下,基于不同研发路径的市场分化正在加剧。

      困难的“脱钩”

      随着种业新政的不断释放,新一轮改革已经开启。去年12月,国办出台109号文,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事企脱钩”。企业要着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是国内种子研发项目的主体。然而,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种子企业,由于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每年只能进行购买。于是,就形成了科研机构申请国家经费培育新品种、参与商业化竞争的“双重利益”现状。

      今后的目标将是,科研院所进行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

      但是“脱钩”不易。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由于90%的育种经费、90%的育种家、90%的科研人员都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这些独立体制下,科研人员通过申请课题、项目可以拿到经费,然后评职称、评院士。因为有稳定的优越性,所以不愿意出来。

      青岛农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殿纯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如果109号文没有配套政策的话,大部分的育种家还是会选择留在科研院所里面。这主要就是看个人选择了。

      不过,即使是在科研院所,也存在种种弊端。王殿纯解释道,一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缺少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育种体系条块分割,作坊式育种,真正的育种家很少;三是市场恶性竞争,品种保护力度不够。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主要在于科研机构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张世煌认为,商业育种需要从国家层面处理好公益性研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个强国,不可能只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这种作坊式的方式去做育种,而不去扶持自己的种子产业。

      种业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低

      自从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我国种业逐渐市场化。2011年,国办公布8号文件以来,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去年10月,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持证种子企业5948家,比两年前减少三分之一。种子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企业达737家,占总体数量12.4%。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种业仍然处于集中度较低的阶段,具有很强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不多。再加上种业处于去库存时期,行业竞争激烈,国外种业巨头在科技研发、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强势更是让国内种业公司处境艰难。

      如登海种业、隆平高科[-1.79% 资金 研报]这些上市公司因为科技研发能力强,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业绩表现较为抢眼,丰乐种业[0.60% 资金 研报]、荃银高科[1.87% 资金 研报]等则出现亏损或者盈利水平下滑。

      作为种业企业,研发育种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不论在科研投入总额上,还是在研发投入占比上,中外之间的差距都明显过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世界种业十强的研发投入总额为44.78亿美元,占同期销售额的比例为18.7%,其中前五强达到41.51亿美元,研发比高达20.2%。近年,荷兰瑞克斯旺、安莎等蔬菜种子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达到25%~30%。

      至于国内,大多数种企以产、销为主,在研发方面,存在只买不研的情况,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占比很少,很大一部分品种需要依靠科研单位。

      曾经的中国种业第一股——丰乐种业,目前来看,以种业和农化为主的战略目标较为清晰。据其2012年年报,种子和农化是主要盈利来源,分占总收入的37.48%、31.57%。此外,丰乐种业还有部分旅游、酒店和房地产业务。

      1998年,公司成立丰乐农科院,下设品种研究所。从2010年到2012年,丰乐种业的研发投入资金逐年增加,超过6400万,研发投入占比也在增加,不过仍然维持在3.5%以下。

      自从2008年确立“聚焦种业”的中期产业发展战略后,隆平高科围绕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核心种子产业,开始进行产业布局。

      2012年,隆平高科的研发投入达到8834万,相比上一年增幅达到13.83%。研发投入金额占净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维持在5.2%上下。

      具体来说,一方面,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总销量逆市稳步增长,总销量再次超过5000万公斤,主要子公司隆平种业、安徽隆平和亚华种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79%;净利润同比增长27.90%。

      另一方面,非种业方面,隆平高科延伸产业亏损进一步加大,新疆红安、隆平蔬菜、明月山隆平、隆康农资、隆平米业全年亏损1246.85万元,同比亏损增加864.18万元。

      拥有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的登海种业,其自有品种掖单系列创造了玉米高产纪录,成功推广数千万亩,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43%。

      年报数据显示,从2010~2012年,登海种业每年投入接近3000万的研发资金,总体看来呈现增长态势。但是,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支出占净资产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即使在两个比例最高的2010年,也仅有2.94%、2.12%。

      同为上市公司的万向德农[0.47% 资金 研报]则仍需要通过获取品种经营权来实现种子的生产销售。2012年,万向德农在研发投入只有781.03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18%,同比减少0.90%。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程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其他公司的创新有些则缺乏可持续性,只是在其他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种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创新,经过3~5年品种被淘汰后,缺乏后续的研发品种支撑。

      佟屏亚说,国内80%~90%种子企业没有育种队伍,产生“品种饥渴症”。真正具有很强育种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科研机构仍然不多。

      要想获取良种,通常制种企业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研发,二是通过向科研机构购买品种经营权获得。前者虽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时间周期长,成本高。佟屏亚举例到,选育出一个省级区域品种,从设计、选育、繁种到推广要10~12年,而育出“国字号”品种则需15年。随着生物技术进步,育种年限缩短,但育种费用却明显增加。

      也就意味着,规模小、实力弱、缺乏竞争力的现实,使得多数种企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后一种。但需要说明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使得“偷种”普遍存在,这成为某些经营者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佟屏亚表示,目前种子市场约有70%是套牌种子。这主要在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使得“偷种”普遍存在,甚至有人戏称“想要盗取一个新品种,一个玉米棒子的数量都不用”。

      去库存的产量混战

      去年年末,一系列中央级会议将“粮食安全”提上议程。种业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其重要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是,在种子生产市场过剩,整个行业在去库存的背景下,政策利好并不能消除行业低迷。

      目前,玉米与水稻种子已经发展为市场容量最大的两个细分产业,在上市公司中,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丰乐种业、荃银高科、敦煌种业[-0.63% 资金 研报]、大北农等7家主营业务主营其中一种,或二者兼营。

      郑宇洁表示,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因为科技研发能力强,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业绩表现较为抢眼。而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则出现亏损或者盈利水平下滑。

      从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情况来看,丰乐种业亏损6725.94万元,同比下滑566.79%;神农大丰[-1.18% 资金 研报]盈利3425.23万元,同比下滑26.37%;荃银高科亏损1350.13万元,同比下滑266.19%;万向德农盈利160.79万元,同比下滑97.46%。

      但是,与去库存并存的是,种业公司的业绩分化进一步加剧。登海种业凭借新品种的优异表现,在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136.47%。

      2013年前三季度,隆平高科实现营业收入9.11亿,同比下滑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73.47万元,同比下降45.41%。这主要受2012年股权转让影响。

      郑宇洁分析称,109号文的公布,将伴随国家对种业科研创新的重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具有科研实力的公司不断壮大。

      由于国内种企的市场份额都不高,种质资源同质化程度较高,在市场低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薄利多销占据市场成为不少种业公司的不二选择。在万向德农等上市种业公司的年报里,频繁出现的都是种子市场供应过剩。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亿亩,用种量大约11亿公斤,而2013年的供种量为21亿公斤,也就是说,全国库存种子约为10亿公斤,约48%的库存率。

      隆平高科前总裁刘石说,即使整个玉米种子行业不再育种,库存也能够使用一年。这导致种业类上市公司业绩会受到影响。

      张世煌表示,在近来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种子行业。由于缺乏行业整合能力,种业间的竞争仅存在于产量上的低层次较量。很多上市公司和地方国企也不断进行兼并收购,导致整个行业泡沫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压缩制种面积、去库存成为各大种业公司在2013年的主要任务。但还是有许多中小公司拼命扩大制种面积,私繁滥制和侵权套牌的现象非常严重。

      刘石认为,从事种业经营的企业,不论是国企、私企,还是跨国公司,都存在不足。国企存在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私企则面临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经理人团队以及统一战略协同作战的能力,跨国公司面临政策限制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我国的种业产业链条完全是割裂的。育种由科研部门来做,生产是由农民来承担,整个基于种业上下游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尚未形成,而跨国企业从研发一直做到售后服务,已经形成为一个成熟的整体。

      这也是国际种业和国内种业公司发展不同的根源。对比之下,刘石说,“国内种业的发展至少落后国外发达国家30年。”制图/郑勤韬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