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关注·寻找最美科学家]张献龙:我为棉农献新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蒋建科  浏览次数:163
 

20多年来,这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保持了这个传统:每年到棉田为棉农讲课——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8日 20 版)

2013年,张献龙(左一)考察长江流域高温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脱销”“售罄”,华杂棉H318种子根本买不到!

      这个“棉农们都想种植的新品种”,以及以这个品种为代表的一批棉花新品种及其相关成果,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项的全名听起来有些专业:棉花种质创新及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领衔这项研究的正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

      这是一项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张献龙带领的棉花团队与基层农技会等单位合作,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将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资源创新和育种方法创新相结合,坚持上、中、下游结合,历经20多年不懈努力,最终登上国家领奖台。

      从一张仅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起步,潜心基础研究,创造多项国际第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和消费国。然而,种质资源狭窄导致品种同质性和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育种家比做“巧妇”,那么,种质资源就好比“米”,种质资源狭窄正如“米”少了,“巧妇”做的“饭”,也就是棉花品种,花样就少且有点雷同,专业术语叫“品种同质性”,从生产上看,这些品种无法满足生产对品种增产潜力的需要。

      要打破僵局,只有多提供“米”的品种,即在种质资源创新上下功夫。

      张献龙庆幸自己有华中农业大学这么一个研究棉花的好平台。1992年,还不到30岁的张献龙,在刚刚成立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到一张仅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的棉花团队只有他和聂以春两个人,科研经费不过数万元,每年只能招一个硕士生。

      在聂以春教授的印象里,张献龙从来没有过双休日,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夜里12点。缺少人才,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国内外引进;缺少经费,他四处申请。工作再忙,每周都要召开半天的学术报告,让大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火花。

      张献龙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急不躁,潜心科研,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成熟的棉花细胞培养技术体系,创造了多项国际第一:首个从雷蒙地棉、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细胞获得再生植株,首次从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在此基础上,通过集合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和常规育种评价等技术,筛选出一批早熟、高产、优质及多抗的棉花新品系。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团队筛选获得了具有高效再生和高频转化效率的陆地棉种质“YZ—1”,并获得了转基因方法专利,这是目前报道的再生最快和转基因效率最高的陆地棉种质,已被美国德州理工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和大北农[0.08% 资金 研报]集团等国内外科研和农业种子公司用于棉花基础和生物技术研究。

      农业大学的老师,决不能仅仅在黑板上、实验室“种地”,要到农田里去,到棉农中间去

      张献龙常说,作为农业大学的老师,决不能仅仅在黑板上“种地”,在实验室“种地”,只有到农田里去,到棉农中间去,倾听棉农的呼声和需求,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才能培育生产急需的大成果。20多年来,张献龙保持了这个传统:每年到棉田为棉农讲课。

      有一次,湖南某县的气温超过40摄氏度,棉农们说,今天太热,张教授不会来了。话音刚落,满头大汗的张献龙准时来到棉田。

      在醉心基础研究的同时,张献龙还带领团队培育出“华杂棉1号”“华杂棉2号”“华惠103”“华杂棉4号”和“华杂棉H318”等5个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杂交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

      特别是“华杂棉H318”在国家组织的区试中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在当年审定的5个品种中综合指数[-0.12%]居第一位。

      不仅如此,张献龙带领团队把研究延伸到棉花栽培环节,研制出“推迟播种,合理密植,集中施肥且氮肥后移”的促早熟简化高效栽培模式,保证了品种丰产、稳产和与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接茬,提升农户植棉效益,推动了杂交棉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杂交种分子鉴定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为棉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通过产、学、企合作,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生产、科研、企业共赢。5个杂交种累计在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共推广应用过千万亩,为当地的棉花生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培育几个棉花新品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

      在张献龙看来,培育几个棉花新品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

      棉花细胞杂交是世界棉花研究的难题,凭借相关内容的研究,张献龙的学生孙玉强获得了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当初张献龙给出这个题目时,孙玉强不敢接,“全世界都没把细胞杂交做成,怕不好毕业。”

      “越是没有做成,就越有潜力去做,你每前进一步,都可以发出好的论文,因为你是在往成功的方向走。”在他的鼓励下,孙玉强树立了信心,坚持阅读大量文献,坚持做实验,终于取得突破。

      一位2004级女博士生,毕业前已经发了两篇有关细胞培养的SCI论文。她想留校,张献龙说,留校的话这两篇文章不够。女博士感到委屈:“你让我做细胞培养,害得我现在找不到工作,别人做分子生物学才好找工作。”

      张献龙也不生气:“我们实验室既有做细胞培养的,也有做功能基因组的,还有做分子标记的,你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去做一点细胞分子生物学呢?”按张献龙思路开展工作,8个月时间,这位博士生的文章就发表了,影响因子达到4.8,到现在引用率都不低。

      如今,张献龙的棉花团队已经有9人,研究内容已经扩展到棉花纤维发育的功能基因组学、棉花细胞培养和形态建成的分子生物学、棉花抗病基因的克隆与抗病育种、棉花转基因育种等。

      20多年的努力不断结出了硕果,张献龙领导的科研团队目前又有多个棉花品种分别完成了国家级、省级的区试,6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已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他本人2013年入选了首批“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领军人才。

      “将棉花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品种选育联系起来,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国家棉花生产需求,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张献龙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