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导品种到优势品种,仍有一段路
“开优 10号”背后的故事
《 农民日报 》( 2014年04月21日 06 版)
本报记者 杨丹丹
刘武是淮南市种子公司的当家人。他领衔自主开发的水稻良种“开优10号”从众多稻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安徽省农委发布的2014年全省农业主导品种之一,这是淮南市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种首获全省推介。
“穷则思变”走上科研路
作为市级国有种子公司,淮南市种子公司在1998年以前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繁育杂交稻种还要购买外地的技术专利,生产受制于人,企业效益不济。
“正是因为穷则思变,才逼得我们要自主研发。”刘武说。2000年开始,淮南市种子公司正式尝试研发育种,着手培育适宜本地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先是从引进亲本开始,自主选定父本,培育出“淮两优3号”。2006年经过审定。这个品种市场反应非常好,但生育期长,容易造成二次灌浆。
“母本需要引进,对我们技术上制约较大。我们一直想开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种子。”为此公司组建了技术创新领导小组,选育出“开优10号”,平均亩产高达651.6公斤,2007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谈到成为主导品种的原因,刘武介绍,“开优10号”高、抗、优兼备,生产潜力大。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亩产可达650~700公斤,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达750~800公斤以上。去年夏季,安徽省遭遇了严重的高温灾害,许多品种大幅减产,“开优10号”产量普遍还在每亩600公斤左右。
300万元不卖知识产权
“一个良种的诞生,除了要有种子资源、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运气。”刘武感叹道,水稻良种选育过程漫长艰辛,“开优10号”的定型经历了14代的繁育过程。为了加快育种周期,还在海南陵水县租地进行加代繁育。
80岁的高级农艺师陈蔚兰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为了“开优10号”的研发,始终坚持在实验第一线。在海南的试验田间,老人家每天顶着高温酷暑做田间管理记录,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温水杀雄、人工授粉等等。在“开优10号”培育成功后,陈老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工作。
不久前,一家公司看中了“开优10号”,准备花300万元购买自主知识产权。刘武想了想,还是没同意。他说:“我们种子的质量不比大公司差,价格不比小公司高。所以有自己的优势,我非常看好‘开优10号’的前景。”
刘武说,他正在寻找下一步的“突围”方向,希望通过寻找合作伙伴的形式延长产业链,把好种子介绍给好的企业,以带动更多农民增产增收,圆自己的“种业梦”。
入选并不意味着受青睐
虽然入选了安徽省农业主导品种,也并不意味着就抢占了市场。记者在淮南市种子公司门市部看到,不少前来购种的农民在反复查看“开优10号”的包装和简介。一些农民表示,这个种子没听说过,不知道质量究竟怎么样。刘武则在一旁大力推荐着“开优10号”的各种优点。
“即使是通过了认证和检验,想迅速被市场接受依然得有一个过程。”刘武无奈地说,实力雄厚的种子企业可以通过砸钱做广告等形式传播良种,像他们这样的企业不可能这样做,只有通过实地栽种示范和口碑传播。
据安徽省种子站工作人员王安东介绍,每年发布的安徽省农业主导品种是从已经被审定的种子里通过展示试验评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农业部门通过向各地市县发布农业主导品种来宣传和推介农民使用良种。
与审定有所不同的是,主导品种的入选是通过大面积种植实践和时间检验的,要从几十种申报的水稻种子中竞争胜出。像“开优10号”虽然在2010年就通过审定了,但入选安徽省农业主导品种却是在今年。
王安东说:“不过,农业部门公布的主导品种也只是一种推介。用什么种子还是由农民自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