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堆在棉田查看棉花长势。 谷 夏摄
今年是中国抗虫棉研制成功20周年。国产抗虫棉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抗虫棉技术为国家和棉农累计增收节支900多亿元,减少农药施用9000多万公斤。中国棉的奇迹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他就是“中国抗虫棉之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郭三堆。
上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持续暴发,国内出现“棉荒”,纺织业几乎崩溃,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
我国想引进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技术为中国棉“治病”,终因对方条件苛刻导致谈判破裂。之后,对方在中国成立了棉花种业公司,企图抓住机会占领中国的棉种市场。
国外种业的紧逼、国内棉农的无助,这些都深深刺痛着郭三堆的心,“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解决”,他下定决心再难也要研究出中国自己的抗虫棉技术。
1991年,国家863计划正式启动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的育种研究,郭三堆一头扎进了抗虫棉研究。
为了早日攻克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郭三堆和同事夜以继日待在实验室,困了就轮流在行军床上打盹。1994年,他们终于利用我国独创的技术方法,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品种,首次培育出中国转基因棉花植株。 1997年,双价抗虫棉首次研制成功,并于1999年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9省区得到推广,广大棉农在省工、省药的同时,亩均增收节支200元以上。
抗虫的问题解决后,郭三堆又开始考虑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1998年,他开始了三系杂交抗虫棉生物育种研究。2005年,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杂交抗虫棉品种“银棉2号”,在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增产26.4%。这是三系杂交抗虫棉在国际上首次研究成功并应用于生产。经专家鉴定,三系杂交抗虫棉生物育种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是棉花杂交育种的重大突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棉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中国研制的抗虫棉和美国的不一样,这样才能打破垄断,保住我国的植棉市场和产业。”郭三堆说,“我国抗虫基因的大小是美国抗虫基因的一半,抗虫棉中的基因数为多拷贝,与美国抗虫棉不同;我国研制的双价抗虫基因以及高抗棉铃虫的双价抗虫棉新品种,与美国抗虫棉品种也不同;我国研制的三系杂交抗虫棉品种,美国没有。”
在郭三堆看来,在新兴的转基因生物工程中,一个基因就可能开发出一项产业,在这一领域的任何一点突破,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截至目前,我国培育的国审、省审抗虫棉品种有300多个,每年在国内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自从推广抗虫棉以来,全国再没大面积暴发棉铃虫危害。
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研究工作,郭三堆的身体出了问题,被查出乙状结肠癌。躺在病床上,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研究还没有完成,不能停下来。4个月后,郭三堆又出现在了实验室、出现在了田间地头。
在阳光下的棉田中,郭三堆仍在不断思索如何解决棉花抗病、抗除草剂、优质高产、早熟等难题,继续在中国种业的道路上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