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毛伟豪)千灵山下,青龙湖畔;风吹麦浪,果蔬飘香。26日,一场国际种业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在北京丰台区王佐镇开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52名代表聚集于此,共同感受“小种子”带来的“大梦想”。
“精品种子”云集
“好得超出了我的想象,从主会馆到品种展示,一切都非常完美。”即将在28日成为下一届国际种子联盟理事长的智利人埃萨吉雷激动地告诉记者。
来自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代表刚完成大会注册,便不顾劳顿走进新品种展示基地,在温室大棚和室外育种实验区驻足流连。
基地占地300亩,分为展馆展示区、温室展示区、露地展示区3大功能区,集中展出来自7家国际企业、20家国内企业和4所科研院所的1200个新奇特作物品种。
飞碟形状的南瓜、紫色的生菜……“能种在这里的,都是全国最棒的品种。”丰台区种子管理站副站长梅宗亮说,这里汇聚了代表中国育种水平的最新科技成果,其中不少尖端产品是“京”字号。“就拿小麦来说,京产杂交小麦京麦6号以国际领先新品种的身份已在巴基斯坦试种成功,令当地小麦增产近50%,并在荷兰、印度等多个国家进行了新品种的试种与示范。”
“中国种子这次要上演‘逆袭’。”2014年北京世界种子大会丰台筹备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卢大文透露,此次大会成交意向中,中国种子的出口额或达1000万美元,实现大会成交历史性突破。
打造“种业之都”
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农业占北京GDP的比重不足1%,城镇化率已达86.2%,人均耕地降至0.16亩。那么,世界种子大会为何选定北京?
“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北京农业发展不能走传统农业道路,籽种产业本身最具‘高端、高效、高辐射’特征,是北京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选择。”北京市农业局局长吴宝新直言。2010年10月,北京启动实施《北京种业发展规划(2010至2015年)》,明确提出打造“种业之都”的目标。
北京初步形成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专业育种者1000多人,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40余万份。”吴宝新介绍说,包括种业创新在内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
北京是全国种业企业总部聚集中心。4家全国种业十强企业落户北京、8家全球十强种业巨头在京设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北京也逐步成为全国种业的交易中心。
北京正在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企业和科研机构四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20余个,面积达3300公顷;每年有几千个国内外品种在京郊进行试验示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百个科研、企业与生产单位数千人参观、考察和观摩。
瞄准“种子硅谷”
作为全国种业科研创新的前沿,北京已将打造国家“种子硅谷”确定为新目标。远景规划面积5万亩的国际种业园是北京打造“种子硅谷”的重要载体。2013年10月,国际种业园正式获批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际种业园管委会主任张洪亮说,从长远看,园区将努力实现“出品种、出人才、出机制、出企业”。目前,园区已入驻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50余家。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透露,由财政部建立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已在京运作,支持北京在政策上发挥“种业之都”的更大作用。吴宝新表示,将编制北京种子硅谷建设规划,明确总体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种业资源。
“借世界种子大会东风,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将迎来新契机,北京将成为我国种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