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稻为例,我们正在向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稻育种第四期攻关发力。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平均亩产约为400公斤,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至2%。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意味着亩产翻番。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600至750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谈到良种对于粮食增产的帮助时说。
“‘产学研’脱节,是当前阻碍我国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大型的‘育繁推一体’、研发实力强的种子企业还不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谈到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时说。
“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市值650亿元人民币,已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种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种子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育种资源和高端人才不足,与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差距较大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北京种业专题报告会上说。
“通过科企合作,实现种质和技术转移,一部分企业的育种和研发能力最终将超过体系,到那时候,一批科技人员将进入企业,而新生力量就要探索新的创新领域或深入开展基础性工作。科企合作就是这样一个渐进过程,技术转移、种质转移和人才转移。种质和技术转移必然带动人才转移,而后者包括从内向外的人才转移,也包括从外向内的人才转移。”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谈到种业科企合作时说。
“一个品种好不好,当然是农民说了算。育种家选育出新品种,自己说的再好,再完美无缺,农民不认可、不买账,市场不欢迎,它就不能算是好品种。因此,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一是要改革科技导向机制和评价机制;二是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廖西元谈到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时说。
“育种不能只靠偶然。育种是个小概率事件,只有基数大了,新品种选育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国外育种领域早已实现由传统向分子、由个人向团队、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变。”
——北京奥瑞金种业董事长韩庚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传统的营销渠道相比,无论在广告效果、产品销售还是提升销售总量方面,网络渠道服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农作物种子供应商APP,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之间的信息发布和营销推广协同,无论在手机客户端还是在网站上,都可以实现会员信息的实时提交,让农作物种子销售随时随地进行。”
——汉中庆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作物种子供应商APP负责人唐庆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农民来说,超级稻的种子比常规稻贵了好几倍,如果能把超级稻的制种成本降下来,这就是解决了农民的大难题,也是市场所需要的。”
——湖南希望种业董事长丁新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本报记者王澎整理